《丹凤吟(无射商赋陈宗之芸居楼)》拼音译文赏析

  • dān
    fèng
    yín
    shè
    shāng
    chén
    zōng
    zhī
    lóu
  • [
    sòng
    ]
    wén
    yīng
  • jǐng
    cháng
    ān
    rén
    hǎi
    yǐng
    fán
    huá
    jié
    shēn
    dēng
    chuāng
    xuě
    guāng
    yìng
    hán
    dōng
    xīn
    diāo
    bìn
    gǎi
    lòu
    bīng
    shuǐ
    piǎo
    jiǎn
    fēng
    qiān
    suǒ
    suǒ
    qiǎn
    huā
    chóng
    fěn
    cǎi
    qiū
    xūn
    jià
    xiāng
    fàn
    xiān
  • gēng
    shàng
    xīn
    yǎo
    tiǎo
    shān
    tán
    zhù
    chéng
    wài
    jiù
    jiāng
    yuǎn
    wèn
    tóng
    yīn
    mén
    xiàng
    yàn
    céng
    xiāng
    shí
    yín
    tiān
    xiǎo
    jiào
    cuì
    péng
    yún
    guì
    yuè
    gōng
    sān
    wàn
    shǒu
    yuán
    tōng
    ruǎn
    hóng
    mǎn
    shuí
    pìn
    yōu

原文: 丽景长安人海,避影繁华,结庐深寂。灯窗雪户,光映夜寒东壁。心凋鬓改,镂冰刻水,缥简离离,风签索索。怕遣花虫蠹粉,自采秋芸薰架,香泛纤碧。
更上新梯窈窕,暮山澹著城外色。旧雨江湖远,问桐阴门巷,燕曾相识。吟壶天小,不觉翠蓬云隔。桂斧月宫三万手,计元和通籍。软红满路,谁聘幽素客。



译文及注释
丽景长安人海,避影繁华,结庐深寂。
美丽的景色,长安的人海,避开繁华的喧嚣,住在幽静的小屋里。
灯窗雪户,光映夜寒东壁。
灯光透过窗户,映照在夜寒的东墙上。
心凋鬓改,镂冰刻水,缥简离离,风签索索。
心情凋谢,发鬓变白,雕刻冰雪,写意水景,纸笺轻飘,风吹签纸发出沙沙声。
怕遣花虫蠹粉,自采秋芸薰架,香泛纤碧。
担心花虫飞来腐蚀粉末,自己采摘秋芸放在香架上,香气弥漫在细碧的空气中。
更上新梯窈窕,暮山澹著城外色。
再往上走,看到更美的景色,暮色中的山峦映照在城外。
旧雨江湖远,问桐阴门巷,燕曾相识。
旧时的雨水已经远去,问问桐阴的门巷,曾经与燕子相识。
吟壶天小,不觉翠蓬云隔。
品味着壶中的美酒,不知不觉间,翠蓬云雾遮住了视线。
桂斧月宫三万手,计元和通籍。
桂斧是月宫中的神器,有三万只手,计算着元和的通籍。
软红满路,谁聘幽素客。
柔软的红花遍布大街小巷,谁来请这位幽雅的客人。
注释:
丽景长安人海:指美丽的景色和繁华的长安城市,人海指人群拥挤的场景。
避影繁华:避开繁华喧嚣的景象。
结庐深寂:建造了一座深深的、寂静的小屋。
灯窗雪户:灯光透过窗户照射在雪覆盖的门户上。
光映夜寒东壁:光线映照在寒冷的东墙上。
心凋鬓改:心情凋谢,发鬓变白。
镂冰刻水:雕刻冰雪,刻画水景。
缥简离离:轻纱帘子飘飘荡荡。
风签索索:风吹拂帘子发出的声音。
怕遣花虫蠹粉:担心花朵被虫子啃食而变得粉碎。
自采秋芸薰架:自己采摘秋天的芸薯,晾晒在架子上。
香泛纤碧:香气弥漫在细碎的绿色中。
更上新梯窈窕:再上一层楼梯,指进一步提升。
暮山澹著城外色:夕阳映照在山上,城市的景色显得淡然。
旧雨江湖远:过去的雨水已经远去。
问桐阴门巷:询问桐阴的门巷。
燕曾相识:曾经与燕子相识。
吟壶天小:吟诗作赋的壶很小。
不觉翠蓬云隔:不知不觉间,翠蓬云遮挡住了视线。
桂斧月宫三万手:指嫦娥奔月的故事,月宫中有三万个手。
计元和通籍:计算元和年间的人口普查。
软红满路:柔软的红色花瓣铺满了路面。
谁聘幽素客:谁请来了幽静而素雅的客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吴文英简介: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是宁波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大约生活于1200年至1260年之间。他原出自翁姓,后出嗣吴氏。他与贾似道是友善的朋友。他的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他的词集《梦窗词集》共有四卷本和一卷本,共计三百四十余首。他的词作至今仍有争论,有人认为其作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有人认为其作品不具有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