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拼音译文赏析

  • gōng
    zhī
    qiáo
    xiàn
    qín
  • [
    míng
    ]
    liú
  • gōng
    zhī
    qiáo
    liáng
    tóng
    yān
    zhuó
    ér
    weí
    qín
    xián
    ér
    zhī
    jīn
    shēng
    ér
    yìng
    weí
    tiān
    xià
    zhī
    meǐ
    xiàn
    zhī
    tài
    cháng
    shǐ
    使
    guó
    gōng
    shì
    zhī
    yuē
    hái
    zhī
  • gōng
    zhī
    qiáo
    guī
    móu
    zhū
    gōng
    zuò
    duàn
    wén
    yān
    yòu
    móu
    zhū
    zhuàn
    gōng
    zuò
    yān
    xiá
    ér
    mái
    zhū
    nián
    chū
    zhī
    bào
    shì
    shì
    guì
    rén
    guò
    ér
    jiàn
    zhī
    zhī
    bǎi
    jīn
    xiàn
    zhū
    cháo
    guān
    zhuàn
    shì
    jiē
    yuē
    shì
    zhī
    zhēn
  • gōng
    zhī
    qiáo
    wén
    zhī
    tàn
    yuē
    beī
    zaī
    shì
    qín
    zaī
    rán
    !
    ér
    zǎo
    zhī
    wáng
    suì
    dàng
    zhī
    shān
    zhī
    suǒ
    zhōng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

译文及注释
工之侨得到一棵好的桐树,将其砍伐制成琴,弦上鼓动,发出金银般的声音。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美的琴,便献给了太常。国家的工匠看了之后说:“不符合古代的制作方法。”于是将琴退回。

工之侨将琴带回家,与漆工商量,制作出了断纹的琴身。又与篆刻匠商量,制作出了古朴的琴柄。将琴埋在土中,一年后取出,拿到市场上出售。

一位贵人路过,看到琴后出价百金购买,献给了朝廷。乐官们看到后都说:“这是世间罕见的珍品。”

工之侨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叹道:“世间真是可悲啊!难道只有一把琴吗?肯定不止这一把!如果早点想到这一点,就不会失去了。”于是他离开了,去了宕山,不知道他的去向。
注释:
工之侨:指制琴的工匠。

良桐:指优质的桐木。

斫:指切割、雕刻。

弦:指琴弦。

金声:指音色优美、高贵。

玉应:指音响回荡、清澈。

太常:指官署名称,负责管理礼仪、音乐等方面的事务。

弗古:指不符合古代制琴技艺的标准。

漆工:指擅长涂漆的工匠。

断纹:指在琴面上刻画出美丽的花纹。

篆工:指擅长刻印章的工匠。

古窾:指刻画出古代图案的琴面。

匣:指盒子。

贵人:指高官显贵。

易之:指用高价购买。

乐官:指官署名称,负责管理音乐方面的事务。

希世之珍:指难得一见的 rare treasure。

早图之:指早日重视、珍惜。

宕之山:指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元末社会的虚伪和封建统治者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故事的主人公是工之侨,他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被退回,理由是“弗古”。工之侨很失望,但并没有放弃,他决定伪装古琴再次献上,经过了漆工绘制“断纹”,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这次献琴,工之侨采用了更巧妙的方法,他“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为“希世之珍”。整篇文章的重点并不在琴身上,而是通过琴的故事来写人和社会。 文章的写法十分巧妙。作者用琴来象征真正的才华,用工之侨的遭遇来表现当时虚伪和不良风气的普遍存在。在那个时代,人们不重真才实学,只重虚名和外表,这一点可以从琴的评价和被退回的原因中看出来。工之侨的伪装和成功献琴的方法,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人们追求虚名和功利心态的普遍存在。文章通过揭示这些不良风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真才实学的崇尚。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一个琴的故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和对真才实学的崇尚。文章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在文笔上清新自然,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情节。读完这篇文章,让人深感教育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赏析详情»


感悟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评价事物应该从本质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外表上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再华丽的外表也只是空洞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的教诲,不仅适用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待人生价值的追求。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表面上的虚荣,而应该深入思考、探寻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感悟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基简介: 刘基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人物,被誉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了帝业、开创了明朝,并尽力保持了国家的安定。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甚至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在文学史上,他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被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注释: 刘基: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刘基曾辅佐他完成帝业。 诸葛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刘基被后人比作他。 太师: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权力高于丞相。 文成:刘基的谥号,表示他的文学成就。 三大家:指明初诗文中最有名的三个人,包括刘基、宋濂、高启。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和刘基都是能够治理天下的军事谋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