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译文及注释:
只追求虚名而不关心真情。再看不喝酒怎么能成就什么。喝了三杯酒,渐渐感觉繁华离我远去,喝了一斗酒,连块磊平的心都被冲淡了。
清醒时又陷入醉态,醉醺醺时又清醒过来。灵均憔悴,可怜地生活着。读《离骚》已经读得无味,真是好一个诗人阮步兵!
注释:
只近浮名不近情:只追求名利而不注重真情实感。
且看不饮更何成:不喝酒怎么能成为豪放派的人物。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喝了三杯酒,感觉繁华世界渐渐远离,喝了一斗酒,连块磊平的土地都被浇灌了。
醒复醉,醉还醒:醒来又喝醉,喝醉又醒来。
灵均憔悴可怜生:指作者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憔悴不堪。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指阮步兵读《离骚》时,因为无法领会其中的真正意境而感到无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是一篇以饮酒赞叹自然清醒、借酒排解愁闷的小词。作者佚名,据说是在金源灭亡前后创作的,当时,元好问作为孤臣孽子,承受着战火的蹂躏和国家的沉沦,他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借酒来缓解这种情绪。
在这首小词中,词人用“浮名”和“纷华”来指代功名利禄和世俗红尘,强调自己放弃这些虚妄的东西,追寻清净与真实。他靠着三杯酒,感觉自己距离世俗已经远去,再加上一斗酒,可以将所有的愁闷、烦恼全部浇入胸中,消解掉内心的块磊,达到暂时忘却烦恼的效果。对于饮酒的感悟,他视之为“天生至神物”,认为只有饮酒,人才能够苏醒自己的神志。
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谆谆告诫。他透过饮酒放飞心灵的方式,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愿望和追求,希望能够得到清净和自在。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作者对于人世苦难的悲壮感受和坚定信念。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小词是元好问在金朝灭亡前后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作品。当时,元好问身为金朝的孤臣孽子,余生饱尝人世艰辛,寂寞凄凉。他的心中满是悲愤之情,但又无法宣泄,只得借酒消愁。在醉乡中,他渐渐体验到了远离尘世的感觉,畅怀自如。于是,他将内心的苦闷与愤懑一一诉说,在笔端流转为这首酒后感言。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元好问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人世间的无常,明白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和沉迷于它的危险。他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吟叹着人生百态,赞颂着自然之美,展现出了一种豁达和清醒的精神。此时,他用酒作伴,向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更是对当时金朝迷茫状态的一种反映。
因此,这首小词是元好问在那个时代、那种境遇下的创作背景,是他人生经历和文化思想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酒后感言,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元好问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以及他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只追求世俗名利而不爱好享乐的人,即使不沉迷于饮酒,也未必能获得成功!)
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我喝了三杯酒后,逐渐体验到了远离纷扰的感觉;喝完一斗(约等于十几杯),更感觉抛开了内心的不满和烦忧。)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我先是醒酒,然后又喝醉了,醉酒后又重新清醒。屈原曾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实在令人感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他的《离骚》读来读去毫无兴趣,相比之下像喜欢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陶醉其中才最好!)
注释:
1. 世俗名利:即指那些占有一定地位、权力和财富的世俗事物。
2. 纷扰:指各种纷杂的声音、事物、人群等。
3. 不满和烦忧:即内心的不满和担忧。
4. 《离骚》:又称《天问》、《思美人·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是中国先秦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所作的一篇长篇的抒情诗歌。
5. 阮籍:字少君,中国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饮酒、豪放、反叛著称,被誉为“长沙醉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