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鉴赏:
出现松柏长存,“松柏夹广路”一语暗示出这是富贵显赫之地,而主人公却只能在此远望,心中更加悲凉。整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视觉和情感体验,表达了他对于命运变迁、人生无常的深深忧虑与无奈。
从诗的结构上看,前两句为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主人公所见;后两句则为感受抒发,由主人公所见而引出所感,并借景以抒情,展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修养。整首诗格调悲凉,气氛忧郁,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主人公的孤独、苦闷和彷徨,从而反映了东汉末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处境和心态。
此外,诗中还有一些细节描写值得注意。比如诗中的“白扬”,表达的是树叶飘落,这一词汇的运用暗示了季节的转移,也增加了诗的悲凉气息。同时,“何萧萧”一词中的“何”字,强调了萧萧之声的响亮和清晰,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此外,在“松柏夹广路”一句中,通过松柏这一常见的富贵树木的运用,暗示出城北邶山墓地的富贵显赫,与主人公的颓废思想形成一定的反差。
总之,这首诗通过深刻的景物描写和细致的情感抒发,生动地展现了东汉末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处境和心态,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变革和人生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描写了一个失意沉沦的文人和他内心的苦闷。根据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而在东汉末年,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得最尖锐的时期,同时也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一批官僚和平日敢于议论朝政的大知识分子,接连地受到杀戮和禁锢。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东汉王朝崩溃的前夕,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士人更是没有出路。同时这又是黄巾大起义的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时候。都市情况混乱的另一面,则是农村的凋残破落。东汉政权的建立,实际并没有安定几十年,就不断地发生农民暴动。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苛捐杂税的增加,到了汉灵帝刘宏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已陷入绝境。家园的残破,时代的扰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实现,正当职业的无法取得,使这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们陷于有家归不得的境地。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多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们都感到失落和无措。他们既不能走上政治舞台,也无法依托自己的劳动生活来维持生计。而这首诗,正是这种失意沉沦文人的心理反映,描绘了一个文人在废墟之中孤独伫立的场景,并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整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股愁绪与无奈,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变迁、人生无常的深深忧虑与无奈。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驱车离开城门后远望城北的邙山墓地景象,并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意涵。
1. “邙山墓地的白杨树,长风摇荡著杨枝,万叶翻动的萧萧声响,松柏树长满墓路的两边。”:邙山墓地景象的描绘,特别是白杨树和松柏树的存在,给整个环境增添了一份静谧悠远的感觉。
2.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沈睡於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此处通过与黑夜、黄泉相比,强调了死亡的永恒和无法挽回的性质。
3.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通过比喻人生为短暂的一夜寄宿,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4.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提醒人们生命脆弱无常,需要珍惜和保护。
5.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转和生死的轮回,人类无法逃脱生死循环的限制。
6. “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反思了一些人为追求长生不老而不惜冒险服用药物、迷信“神仙”的行为,并提出了享受现在的生活和快乐的观点。
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