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拼音译文赏析

  • ruǎn
    láng
    guī
    ·
    shào
    xìng
    mǎo
    xuě
    xíng
    yáng
    dào
    zhōng
  • [
    sòng
    ]
    xiàng
  • jiāng
    nán
    jiāng
    beǐ
    xuě
    màn
    màn
    yáo
    zhī
    shuǐ
    hán
    tóng
    yún
    shēn
    chù
    wàng
    sān
    guān
    duàn
    cháng
    shān
    yòu
    shān
  • tiān
    lǎo
    hǎi
    néng
    fān
    xiāo
    chú
    hèn
    nán
    pín
    wén
    qiǎn
    shǐ
    使
    wèn
    píng
    ān
    shí
    luán
    hái

原文: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冬天。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李清照前往鄱阳,这是她前往丈夫父亲所在地的路上。当时大雪纷飞,天气十分恶劣,而这样的天气也引发了李清照内心中对于徽、钦二帝的深刻怀念和痛苦。据史书记载,徽、钦二帝于南渡后被金人所擒,幽禁在长春岛和辽东半岛,两位皇帝均在狱中不久离世,而此时的李清照正是心系祖国的时刻。 同时,南宋的北伐也遇到了失败,主和派的阻挠导致了国家的损失和挫败,这也使得李清照的心情更加沉重。在这样的情境下,李清照写下了《如梦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词中揭示了作者对于时局的关切和对于徽、钦二帝的怀念之情。此词以其唯美优雅的文学风格、深邃玄妙的意境、良心正义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之一,也成为了李清照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之作。 总之,李清照的《如梦令》是其在南宋时期面对国家和民族危局所写下的一篇关于社会现实、人民苦难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词作,这个创作背景不仅展示了她声音独特的文学天赋和创作力,还体现了她对于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词的作者不详,但其构思、用意和表达都非常精妙。该词以景入情,揭示出了作者内心对于被俘流亡的徽钦二帝及其未归的忧虑与怀念之情。 首先,从“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气逼人”这一开头就能看出词人道路险阻,旅途艰辛;然而,词人并没有想到自己温暖的家,而是“遥知易水寒”,这显示出他怀念北方极端寒冷之地的二帝,更体现了他对他们被抓走和苦痛的关注。 接着,“同云深处望三关”,词人向北远望,寄望于三个关口(淤口关 、益津关、瓦桥关),这使得整篇词又增添了一层特别的历史色彩。这些关口早在五代时期即已成为中原与契丹的分界线,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通过这三关的想象,词人将自己内心的悬念合理地传递给了读者。接下来,词人描述了二帝生活的极端恶劣的环境:“二帝蒙尘之处,上有沉沉之彤云,下有重重之关山。”这句话不仅仅描述了北方地区天地的艰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二帝流亡和生活条件的真正担忧。 最后,“天可老,海能翻,要消除靖康之耻却是难上加难”。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对于历史背景下的国家状况与民族命运的思考。正如这一句所示,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即使历史在未来某一天开始变老,海水依然会涌动,但是恢复南宋的荣光,拯救国家的历史难题,却是异常困难的。这些字构成了一句警示,一个对孤悬于茫茫历史长河中、自惭形秽的国家和人民的警醒,表达出了词人对这一时代的思考和担忧。 总之,这篇词以极其深切、温情的笔触,通过对江南江北、易水、三关、东北大地及二帝生活情境的描写来表达了词人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赏析详情»


译文
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气逼人。想到遥远的易水之畔,那里应该更加寒冷。在那个地方有我们的徽钦二宗,他们被俘虏北上,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十年。两位皇帝蒙尘之处,上有沉重的云彤,下有重重的山关,怎么能不让人心肝寸断呢!即使时间会老去,海水会翻涌,但要消除南宋的靖康之耻却是异常困难的。经常听说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国问候两位帝王,但是什么时候两位帝王才能回到南宋呢? 译文详情»


向子諲简介: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多写抒情诗,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