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赏析:
这篇赏析介绍了一首初夏闺怨生活的词曲,通过反面落笔的手法,既在视觉上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又在听觉上表现出环境的寂静。上片描写了初夏已经悄悄来临,庭院中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以及新蝉的鸣声构成了一片幽静清凉的环境,而“熏风初入弦”则生动地描述了南风初起的感觉。下片则转向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升起淡淡的水沉烟,与碧纱白烟相辉映,营造出闲雅幽静的氛围。此时传来棋子落下的声响,形成了互相呼应的音乐与画面,使整首词曲变得更加立体而真实。
这首词曲淡雅清新,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美好景色。同时,作者运用反面落笔的手法,让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静谧,还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和清幽。整首词曲充满了生活情趣,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深刻领悟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既是一首优美的词曲作品,也是一篇充满意境的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阮郎归·初夏、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阮郎归·初夏》这首词。据相关资料[[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AE%E9%83%8E%E5%BD%92%C2%B7%E5%88%9D%E5%A4%8F)],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所作。当时,苏轼刚从他的黄州官职被调离,在心情难免感到失落的同时,他的创作状态和灵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即使面对这种变故,苏轼还是能够通过他那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的深刻领悟,写出了这首饱含情感和细腻描摹的佳作。
在《阮郎归·初夏》中,苏轼用细腻、深刻的笔触展现了初夏时代的山水情景,描绘了河畔小村的静谧、小桥流水的清幽、春草秋菊的繁茂以及人们喜庆的节日氛围。可以想象,苏轼在完成这首词的过程中,一定经历了思绪的波动和情感的起伏,但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真实而细致的描述,展示了他那创作天赋和文学造诣。《阮郎归·初夏》这首词言简意赅,概念清晰,语言自然流畅,成为苏轼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思考和借鉴。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惬意(qiè yì)、昼眠(zhòu mián)、落棋(luò qí)、忽(hū)、恼(nǎo)、揉揉(róu rou)、眼睛(yǎn jīng)、碧纱(bì shā)、窗下(chuāng xià)、飘(piāo)、缕缕(lǚ lǚ)、沉得之烟(chén dé zhī yān)、槐柳(huái liǔ)、绿影(lǜ yǐng)、传(chuán)、阵阵(zhèn zhèn)、新蝉(xīn chán)、喜从心生(xǐ cóng xīn shēng)、挎盆(kuà pén)、出门(chū mén)、痛痛快快(tòng tòng kuài kuài)、享受(xiǎng shòu)、泉流(quán liú)、洗沐(xǐ mù)、清凉(qīng liáng)、雨后(yǔ hòu)、小荷(xiǎo hé)、随(suí)、溪流(xī liú)、翻动(fān dòng)、石榴花(shí liú huā)、湿润(shī rùn)、绿叶(lǜ yè)、红丽(hóng lì)、如燃(rú rán)、伸(shēn)、纤手(xiān shǒu)、玩弄(wán nòng)、泻池(xiè chí)、流泉(liú quán)、溅落(jiàn luò)、荷叶(hé yè)、碎滴(suì dī)、一粒粒(yī lì lì)、圆转(yuán zhuǎn)、如珠(rú zhū)。
注释:作者描写了在一个宜人的清晨醒来后的一些活动和感受,包括听到落棋的声音而惊醒,看到窗外的美景和听到新蝉的鸣叫而感到开心。他随后挎盆出门,享受清流洗沐的清凉,欣赏雨后小荷沿溪流的自然景观,还观察到石榴花在湿润的绿叶衬托下更加鲜艳,伸手玩弄泻池的流泉,甚至连荷叶上溅落的滴水都一粒粒地圆转如珠,这些细节都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敏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