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当时错》拼音译文赏析

  • cǎi
    sāng
    ·
    dāng
    shí
    cuò
  • [
    qīng
    ]
    lán
    xìng
  • ér
    jīn
    cái
    dào
    dāng
    shí
    cuò
    xīn
    hóng
    leì
    tōu
    chuī
    mǎn
    yǎn
    chūn
    fēng
    bǎi
    shì
    feī
  • qíng
    zhī
    hòu
    lái
    qiáng
    shuō
    huān
    bié
    luò
    jìn
    huā
    yuè
    yòu
    西

原文: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创作背景
据介绍,康熙二十三年,顾贞观向纳兰性德介绍了江南才女沈宛。两人一见如故,但由于沈宛是一位风尘女子,根据当时清朝的传统观念,她和纳兰之间是不能成婚的。这使得两人的感情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在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之后,沈宛最终提出了分手。虽然纳兰性德极力挽留,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这段感情。这段历程中既有爱情的美好,也有现实的无奈。纳兰性德用他敏锐的笔触刻画出了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读者感受到了两人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起伏。 这段历程也反映了时代背景的影响。清朝时期,传统观念对于个人自由和爱情婚姻的限制非常严格,这给那些有着不同婚姻观念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纳兰性德通过对这段爱情经历的真实描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个人在这个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他深入探讨了爱情、生命、人性等主题,使得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段爱情的描写,更成为了一篇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 总之,纳兰性德通过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了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两人之间的感情历程,用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读纳兰性德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对佚名所写的《采桑子》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文章中通过对文章背景的介绍,以及对诗句的解读,展现出了作者深刻的文学鉴赏能力。 《采桑子》一词,据说是纳兰性德拟定的标题,词人也不详。佚名所写的这首词,结构清晰,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作者在词中探讨了容若的情感生活,通过对容若的爱情经历的介绍,表达出了他内心当时的矛盾和苦闷。 在第一阕中,作者通过对容若自责自悔的描述,表达了他当时内心的忧伤和迷茫。四个字“心绪凄迷”道出了容若当时的心境。这种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和自责,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敏感细腻的情感面貌。 在第二阕中,作者主要探讨了容若与恋人之间的约定。虽然恋人回归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作者认为,容若那种认死扣的性格会让他与恋人作出约定。不过,这种约定是否存在,还有待考证。不过,“强说欢期”也许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渴求和向往,是一种热烈而不切实际的表达。 总的来说,纳兰性德的这篇文章对于《采桑子》这首词的赏析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通过对容若情感经历的介绍,以及对词句的深入分析,他表现出了对文学作品深刻的感受力和准确的把握能力,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鉴赏能力。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现在才知道当初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 “凄凉”:形容心情悲伤失落。 - “眼泪默默落下”:形容内心的伤痛和无奈。 - “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表示周围的环境仍然美好欣欣向荣,但自己内心却感到无力回天。 - “事物却非于从前”:表示世事变化、人事易逝,曾经的美好已经难以重现。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自己说很快乐,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 “勉强自己说很快乐”:形容面对现实的逼迫不得不强颜欢笑。 - “梨花落完了”:表示梨花盛开的季节已经结束,与前文的“春风”形成对比。 - “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表示夜晚已经深沉,时间已经过去很长一段,与前文的“当初”形成对比。 译文及注释详情»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出生于满汉融合时期,家庭有贵族背景,兴衰与王朝国事有关。他曾在宫廷任职,但渴望过平淡的生活,他的诗词创作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他的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