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简述了一首名为《出自蓟北门行》的古诗歌。这首诗歌是乐府“都邑曲”调名,在诗歌内容上多写行军征战之事。作者是佚名,但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北游蓟门时作此诗。这首诗歌歌颂了反击匈奴贵族侵袭的战争,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乐府“都邑曲”是一种古代音乐形式,通常以城市为主题。而《出自蓟北门行》则是按照这种调子所作成的诗歌,内容主要关注于行军征战。诗歌中的情节描写丰富,刻画生动,特别是对于战争的描述,深入浅出,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真实。
这首诗歌还表达了作者对于远征将士的敬佩和同情之情。在诗中,作者通过描写战士艰苦的生活和壮烈的牺牲,表达了对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敬意。同时,也通过对于战士家属的关怀和思念,表现出作者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感。
总体来说,《出自蓟北门行》这首诗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以抒发战斗民族英勇精神为主题,展示了伟大的历史场景和可贵的人性品质。在今天,这首古诗歌依然被广泛传阅和赞颂,成为中国文学中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佚名的《出自蓟北门行》是一首古代诗歌,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时由李白北游蓟门时所作。蓟门位于今天北京市张家口市宣化区境内,是唐代北方的边境要塞之一。这里地势险要,历来是北方沙漠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重要关隘。在唐朝时期,蓟门因其位处要冲而备受重视,每当北方有战事发生,都会派遣大军到此驻扎并保卫边疆安全。
李白游历天下,游山玩水,广交朋友,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出了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在公元752年,李白来到蓟门,在这里欣赏了北方的壮美山川和广袤草原。他感慨万千,没有想到身处在这个北国边塞,却有如此优美的风景,于是便写下了《出自蓟北门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歌描写了北方的大好河山,以及李白对于繁荣胜地的向往和思念之情。诗歌中的句句慷慨激昂,语言华丽而凝练,深刻表现了李白豪情万丈、胸怀壮阔的一面。
虽然《出自蓟北门行》只有短短的数十字,但是它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通过这首诗歌,能够感受到唐代边塞风情的独特韵味,同时也能够深刻体味到李白豪放不羁、志向凌云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胡虏(lǔ),指北方游牧民族
胡星(xīng),指游牧民族使用的星图
告急(jí),紧急报告
烽火(fēnghuǒ),古代防御工事中设有的火堆或塔,用来传递信号或发出警报
将领(jiànglǐng),高级军官,主要负责指挥军队作战等
森严(sēnyán),严谨而有秩序地列队
皇帝(huángdì),帝王的称号
宝剑(bǎojiàn),象征皇帝权利的重要器物
嘱咐(zhǔfù),叮嘱、嘱托
指挥(zhǐhuī),领导和组织作战行动
灰烟(huīyān),燃烧时冒出的烟雾
赤山(chìshān),汉朝时期的边塞要冲
紫塞(zǐsài),古代边塞中的一个军事要地
初冬(chūdōng),冬季的最初一段时间
飒飒(sàsà),形容风吹的声音
边塞(biānsài),边境地带、边防关所等
画角(huàjiǎo),唐代作战时用于发出信号的乐器
贤王(xiánwáng),指游牧民族的首领
单于(chányú),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
匈奴(xiōngnú),我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
奔亡(bēnwáng),逃跑、流亡
功成(gōngchéng),任务完成、大功告成
酬报(chóubào),回报、答谢
注释:
此篇文章描写了北方游牧民族胡虏侵略汉族的情景,以及汉朝皇帝派遣将领讨伐胡虏的过程。皇帝着急不能安眠,大将出征前,君王亲自为他推车,并授之以指挥作战的全权,可见皇帝对此次讨伐的重视程度。在这场战争中,汉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攻破了敌国,平定了边境局势,功成回来酬报天子,各地人民纷纷行歌庆贺,表达他们对胜利和士兵的感激之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北方游牧民族胡虏的凶猛以及汉朝皇帝和将领们为维护边境稳定所做出的努力。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