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译文及注释:
羔羊的皮毛,用五根白色的丝线缝制成。公羊吃完饭后,委顿在地上弯曲蜿蜒。羔羊的皮革,用五根白色的丝线编织成。公羊弯曲蜿蜒,像蛇一样蜿蜒。羔羊的缝合线,用五根白色的丝线拧成。公羊弯曲蜿蜒,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注释:
羔羊之皮:指用羊皮制成的衣服。
素丝五紽/五緎/五总:指用白色丝线缝制的五个扣子,用于固定衣服。
退食自公:指退食的时候,官员们按照礼仪依次离席。
委蛇:指身体弯曲,像蛇一样蜷缩。
整体意思: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官员穿着用羊皮制成的衣服,上面缝有五个白色丝线扣子。在宴会上,他按照礼仪退食,身体弯曲像蛇一样蜷缩。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羔羊》是《诗经》中的一篇,文学价值极高。虽然现在已经无法确认它的作者是谁,但其主题却被赞美和解释了很多。在清代以前,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是用来赞美在位者的,内容也涉及到各种道德观念。
但是,牟庭先生的《诗切》中提出“《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 的观点,就是说这首诗刻画的是贵族们的奢侈与糜费,使普通百姓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同时也指出了社会伦理上的不公平。
对于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有学者认为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安定和平的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姚际恒先生的观点则较为可取,他认为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一种“于言外想见”的特点,即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让人们从诗歌之外思考、领悟其中的深意。
总的来说,《羔羊》是一篇综合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理想,还贴切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某些价值观。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羔羊》作为《诗经》中的一篇,整体反映了中国周代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面貌。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历经了繁盛与衰落、战乱与和平的交替,而《羔羊》一诗则以它温馨感人的意境,反映出当时在位官员与老百姓和谐相处的情景。
据传,中国周代时期的政府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这些官员都会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呈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以作为施政的参考。而《羔羊》一诗,便就诞生于这样一个背景下。作者佚名,但在《诗经》的整体叙事中却成了黄金时期的代表之一。
《羔羊》的主题是和谐相处与友爱,表现了当时在王朝贵族圈内和平相处的状态。这首诗的意境十分温馨,将羊群放到田野里吃草,让牧羊人和他的新婚妻子一起来到田野,享受田园生活的美好。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和平的状态,也显示了人类关心和爱护动物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总之,《羔羊》作为《诗经》中的一篇,虽然只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却展现出中国周代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人生观的窗口。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注释:羔羊皮袄,用羊皮制成的袄子;蓬松松,形容衣服蓬松轻盈;白色丝带,用白色丝绸制成的带子;钮扣,用来扣合衣服的装饰物件。该句叙述一个人穿着一件羊皮袄子,上面用白色丝带作钮扣,离开公府前往吃饭的情景,并形容其走路姿态轻松从容。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注释:毛绒绒,形容袄子的毛发丰盈柔软;洋洋自得,形容一个人心情愉悦、走路自信从容。该句叙述一个人穿着一件毛绒绒的羊皮袄子,使用白色丝带作为钮扣,从公府出来后心情愉悦地回到家中吃饭。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注释:热烘烘,形容衣服柔软舒适并且温暖。该句与前一句相同,叙述一个人穿着毛绒绒的羊皮袄子,上面使用白色丝带作为钮扣,心情愉悦从公府出来回到家中吃饭。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