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
山环绕着平静的湖泊,波浪拍打着城池。湖光倒映在山峦之中。在水晶楼下,已经快到深夜了。
当柳树被雾笼罩,云彩掠过月亮时,荷叶上的露珠被水流冲刷,萤火虫在水中飘荡。寂静无声,直到天明。
注释:
山绕平湖:山环绕着平静的湖水。
波撼城:湖水波动起来,波浪拍打着城墙。
湖光倒影浸山青:湖水倒映着山峦,使山峦的颜色变得更加青翠。
水晶楼下欲三更:在水晶楼下,已经快到深夜的时候。
雾柳暗时云度月:当雾气笼罩着柳树时,云彩遮挡了月亮。
露荷翻处水流萤:荷花上的露水被荷叶翻动时,水中的萤火虫也跟着流动。
萧萧散发到天明:微风吹拂着,发出萧萧的声音,一直持续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张元干在这首词中展现了他对江浙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悟。整首词气势雄浑,以“山绕平湖波撼城”为开头,将山水相映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出来。接下来,“水晶楼下欲三更”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月光下湖水的迷恋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令人联想到唐代杜牧《悲吴王城》中“水精波动碎楼台”的景象。
在下片,词人用了“雾柳暗时云度月”的形象描绘了一种神秘、缥缈的情景。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雾气所带来的变化和云朵遮掩月亮的景象,给人以深深的感受。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此外,张元干还在词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在“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的句子中,他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怀旧之感,同时呼应了他在晚年重游故地的心情。这不仅展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也表达了他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总的来说,《浣溪沙》展现了张元干对自然美景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感悟,抒发了他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在审美和情感方面,这首词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魅力,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是张元干在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的词。据悉,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底,张元干从官场上退休并回到福建生活。在此期间,他与当地官员以及闽籍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写了44首交游词。这些词汇集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真情流露,让人感受到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而《浣溪沙》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之作。
据研究资料显示,这首词是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时所作,形容了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汹涌,荷叶翻动,天空中的流云遮住了月亮,营造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也展现了他对福建故土的强烈归属感和深厚的文化情怀。
通过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张元干在晚年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对诗词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他也深深地热爱着福建这片土地,与当地官员和友人保持密切联系,展现了他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广阔,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连绵(l连绵/mián): 长时间或广泛地连续
山峦(shān luán): 连续的山岭或山脉
平湖(píng hú): 平坦的湖泊
波涛(bō tāo): 形容波浪汹涌、声势浩大
倒映(dào yìng): 反射、映照
青翠(qīng cuì): 指草木的颜色清新而有光泽
三更(sān gēng): 汉代将夜分为五更,每更一时辰,到唐代改为三更
荡漾(dàng yàng): 波浪起伏,水面上的景象来回晃动
水晶(shuǐ jīng): 透明晶莹的物体
流云(liú yún): 飘动的云彩
笼罩(lǒng zhào): 覆盖,覆盖住
发暗(fā àn): 光线变得不明亮,变暗了
露珠(lù zhū): 清晨或傍晚露水凝结成的小水珠
翻动(fān dòng): 翻转或摇晃
闪烁(shǎn shuò): 光芒交替明灭
萤火(yíng huǒ): 昆虫的一种,夜间发出辉光
花白(huā bái): 皮肤或头发颜色略带灰白
稀松(xī sōng): 指头发稀疏
待到天明(dài dào tiān míng): 等到天亮的时候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元干简介: 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名叫动,是一位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常在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读书。14岁至15岁时,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