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拼音译文赏析

  • [
    táng
    ]
    bái
  • jūn
    weí
    luó
    cǎo
    qiè
    zuò
    huā
  • qīng
    tiáo
    yǐn
    weí
    zhú
    chūn
    fēng
    xié
  • bǎi
    zhàng
    tuō
    yuǎn
    sōng
    chán
    mián
    chéng
    jiā
  • shuí
    yán
    huì
    miàn
    zài
    qīng
    shān
  • luó
    xīn
    xiāng
    duàn
    rén
    cháng
  • zhī
    zhī
    xiāng
    jiū
    jié
    jìng
    piāo
    yáng
  • shēng
    zhī
    gēn
    yīn
    shuí
    gòng
    fēn
    fāng
  • zhōng
    cháo
    shuāng
    feǐ
    cuì
    shàng
    宿
    yuān
    yāng
  • ruò
    shí
    èr
    cǎo
    xīn
    hǎi
    cháo
    liáng

原文: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译文及注释
你是女萝草,我是菟丝花。
轻柔的枝条不自觉地随风摇曳,
为了追逐春风的方向而斜向前。
百丈高的松树托起我们,
缠绵在一起成为一家。
谁说我们相见容易,
我们各自在青山崖上。
女萝散发着馨香,
菟丝令人心碎。
枝枝相互纠缠,
叶叶竞相飘扬。
我们生长的地方不知道在哪里,
因为谁而共同散发芬芳呢?
中间的巢里有一对双翡翠,
上面的栖息处有一对紫鸳鸯。
如果你能理解我们两个草的心,
那么就可以测量海潮的深度了。
注释:
君:指男子,女萝:指女子,萝草:一种蔓生植物,菟丝花:一种蔓生植物。

轻条不自引:指女萝和菟丝花的蔓藤轻盈自如,不需要支撑。

为逐春风斜:指蔓藤随着春风倾斜生长。

百丈托远松:指蔓藤缠绕在高大的松树上,形成一家之众。

缠绵成一家:指蔓藤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片茂密的景象。

谁言会面易:指女萝和菟丝花相遇的机会很少。

各在青山崖:指女萝和菟丝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山崖上。

发馨香:指女萝散发出香气。

断人肠:指菟丝花的美丽令人心碎。

枝枝相纠结:指蔓藤缠绕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景象。

叶叶竞飘扬:指蔓藤的叶子随风飘动。

生子不知根:指蔓藤的后代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哪一株。

因谁共芬芳:指女萝和菟丝花的美丽和香气是由谁共同创造的。

中巢双翡翠:指蔓藤上有两只翡翠鸟筑巢。

上宿紫鸳鸯:指蔓藤上有一对紫色的鸳鸯在上面栖息。

海潮亦可量:指女萝和菟丝花的美丽和香气无法用常规的方式来衡量。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的一首怨妇诗,表达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无奈和不满。李太白作为浪漫主义豪放派的诗人,常常写出豪放不羁、气势磅礴的作品,但他也深入描写了一些属于细腻情感领域的诗作,其中这首“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便是一例。 这首怨妇诗中,李白运用了富有比喻意味的植物形象来描绘妻妾对夫君的依恋和怨恨。女萝草与菟丝花被李白比做了夫妇关系,以此表达新婚夫妇间缠绵的情感,同时也包含着妻妾的无奈和不满:夫君在外春风得意,而妻妾却在家忧心忡忡。通过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李白将人物的感情与自然进行对照,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共通性与对比。 在这首怨妇诗中,李白通过妻妾的怨恨,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和女性缺乏自由的处境。诗中的“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表现了女性在家中的孤独无助,以及她们对于夫君是否有外遇的猜疑和不信任,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于爱情的渴望。 最后,这首怨妇诗中的“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表达了妻妾对于夫君的不信任和怨恨。她们希望夫君可以真正理解她们内心的感受,否则即使大海枯竭,她们也不愿意继续与夫君生活在一起。 总的来说,这首怨妇诗通过植物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无奈和不满,同时也呈现出李太白作为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在细腻情感领域的另一面。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盛唐时期,李白凭借着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诗风广为人知。然而,由于得不到皇上和高官的赏识,他的才华无处施展,心中充满了孤苦寂寞和失意情怀。与此同时,当时的妇女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下也是孤独无助的。她们被束缚在空闺之中,被禁锢在家庭和传统的角色中,缺乏自由和尊严。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白创作了一系列以怨妇为题材的作品。他通过怨妇的命运来表达自己的失意情怀,从而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状况之中。在他的诗歌中,怨妇们呈现出了孤独、无助、悲伤、愤怒等多种情感,这一切都与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李白借怨妇的形象来表达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他通过描绘怨妇们的遭遇,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呼吁人们要关注这些问题并采取行动加以改变。 李白在这些以怨妇为主题的诗歌中,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承载了社会的呼声。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盛唐时期文学和社会观念的重要见证。 创作背景详情»


李白简介
唐朝 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