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译文及注释:
我拿着两根红色的羽毛,来到游历燕赵之间。
天狼正好可以射击,我感激不得闲暇。
观看洪波台上的士兵,倚剑望着玉关。
虽然我没有加入越国的军队,但我先去燕然山。
风吹动着龙虎旗,歌声和钟声回荡在耳边。
弹着琴,赏月高挂,投壶破除忧愁。
虽然远在他乡,但我知道百战百胜,必定扫平鬼方。
注释:
两赤羽:指红色的羽毛,可能是指红色的旗帜或军服。
燕赵:指中国北方的地区,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天狼:指天狼星,古代用来辨别方向的星座之一。
观兵洪波台:洪波台是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座古建筑,曾是军事要塞。
玉关:指中国古代的边境关口,可能是指今天的嘉峪关。
请缨:指主动请战,表示愿意为国家出力。
燕然山:指中国北方的一座山,现在的北京市西北部。
龙虎旗:指古代军队中的旗帜,上面绘有龙和虎的图案。
歌钟:指古代的音乐器具,用来伴奏歌唱。
击筑:指弹奏古代的弦乐器,如琵琶、古筝等。
落高月:指月亮从高处落下,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投壶:指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于现在的投篮游戏。
百战胜:指经历过许多战争,获得了胜利。
扫鬼方还:指消灭了敌人,使国家恢复了安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北游幽州途中,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官兵操练仪式后所作。这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整个中国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发动叛乱,给中原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李白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凭借双手,希望自己能够在北上抗敌、报效国家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此诗语气雄浑、意境广阔、格调豪放,是李白为表达自己振奋人心的决心和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作的精彩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简析了李白的一首诗,认为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天宝十年时前往北京探查安禄山老巢所作。尽管如此,从诗歌气氛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此外,这首诗也可以归为边塞诗或军旅诗之类。作者认为,李白比较适合从事宣传工作,做媒体工作非常称职,通过阅读他在永王军中的诗,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把握着两袋红色羽毛箭,来到河北,古之燕国和赵国的地方正是射杀天狼——骚乱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目睹军情激扬万分,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兵卒演习作战,我身佩长剑,遥望北疆的关塞。我想请缨参战,不愿意羁旅在南方的古越国地带。我要直趋燕然山,铭功勒石将军的龙虎旗在风中猎猎。动员会上的歌声仍然在耳边不停歇,壮士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忧愁在投壶的活动烟消云散。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百战百胜,一举把鬼子们全部扫光才回家乡。
注释:
- 羽毛箭:古代一种用鸟羽制作的箭,多用于狩猎或战争。
- 燕国和赵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北省境内的两个国家。
- 天狼:古代指北方的一个星宿。
- 洪波台: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古代传说是红杏出墙的地方。
- 龙虎旗:古代将领作战时使用的旗帜,上面绣有龙和虎的图案。
- 投壶:古代一种投掷游戏,常用来消遣士兵。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