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译文及注释:
想要知道岁月已经垂尽,就像蛇赴壑一般。
它的鳞片已经半掉落,离去的意愿谁能遮挡。
何况想要抓住它的尾巴,虽然努力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孩子们强忍着不睡,一起在夜晚欢笑嬉闹。
早晨的鸡儿还不要唱,更鼓也害怕被敲打。
坐久了,灯烬已经落尽,起身看北斗斜挂。
明年又怎么能没有岁月,心中的事情恐怕会白白浪费。
努力把握今天的时光,年轻的时候还可以自豪。
注释:
欲知垂尽岁:想要知道年纪已经老去。
有似赴壑蛇:像是前往深渊的蛇。
修鳞半已没:鳞片已经脱落了一半。
去意谁能遮:离去的意愿谁能阻挡。
况欲系其尾:更何况想要抓住它的尾巴。
虽勤知奈何:即使再努力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儿童强不睡:孩子们强行不睡觉。
相守夜欢哗:一起在夜晚欢闹。
晨鸡且勿唱:早晨的鸡儿还不要唱。
更鼓畏添挝:更深夜里敲鼓会惊扰人。
坐久灯烬落:久坐之后灯烬已经熄灭。
起看北斗斜:起身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明年还会有新的一年。
心事恐蹉跎:担心自己的心事会白白浪费时间。
努力尽今夕:尽力做好今天的事情。
少年犹可夸:年轻时还可以自夸。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苏轼的《守岁》是一首富有启示性的诗篇,以蛇蜕皮喻时间匆匆而过,唤醒人们对于时间的珍惜和把握。整首诗简洁明了,语言生动形象,意义深远,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苏轼用蛇蜕皮这一形象来展现时间的流逝。蛇蜕皮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它象征着时间的不可逆转与不可挽回。苏轼用“蜕”字表达了“物极必反”的情感,显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比喻中,苏轼将时间描绘成一条永不停留的河流,只有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
其次,苏轼以此来勉励自己和读者,强调时间的珍贵,告诫人们不要浪费时间,要珍惜时间抓住当下。他提出应该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就像流水般不停地流逝。如果不好好利用时间,就会错过许多机会。他透过这首诗,表达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希望人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时间,努力争取成功。
总的来说,苏轼的《守岁》是一首充满深度思考的诗篇。它不仅表现了苏轼对时间的深刻认识,也启示了后人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时间的建议,可以说是一首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优秀的诗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诗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当时苏轼正在凤翔签判任上工作。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密切,两人经常相互往来书信,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文学作品。1061年,苏轼应制科入三等,前往凤翔担任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他对当地名胜古迹情有独钟,留下了《凤翔八观》诗,展现出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学造诣。
当时,苏轼与苏辙相隔甚远,他怀念故乡岁末祭祀的喜庆氛围和淳朴风俗,更思念家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写下了《馈岁》、《别岁》、《辞别》三首诗,借以表达他在异乡的孤寂心境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中,《辞别》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诗意流畅的语言,表达出对岁月流转不可挽回的感慨,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苏轼当时还担任公职,忙碌于工作之中,但闲暇之余也跋山涉水,游览名胜古迹,并将所见所感化为一首首优美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反映出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美好的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 辞别(cí bié):离别。
- 幽壑(yōu hè):深峡、深沟。
- 鳞甲(lín jiǎ):指蛇身上的鳞片。
- 拦遮(lán zhē):阻挡、拦截。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 系住(jì zhù):抓住、勾住。
- 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束手无策、无法改变。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 晨鸡(chén jī):清晨的鸡叫声。
- 呵请(hē qǐng):敬请、请示。
- 催促(cuī cù):催逼、促使。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 灯花(dēng huā):灯笼中的灯芯。
- 点点(diǎn diǎn):微小的点。
- 坠落(zhuì luò):从高处落下。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 年节(nián jié):指新年、节日。
- 照旧(zhào jiù):按照原样或老规矩。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 爱惜(ài xī):珍惜、重视。
- 意气(yì qì):精神状态、气概。
- 自夸(zì kuā):自我赞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