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译文及注释:
鹦鹉曾来过吴江水,江上洲岛传颂鹦鹉名。鹦鹉西飞到陇山去,芳洲之树依然青翠。烟雾散去,兰叶散发香气,温暖的风吹拂着。岸边的桃花如锦绣般绽放,波浪翻滚。远离家乡的人此时只能极目远眺,孤月悬挂在长洲上,不知照耀着谁。
注释:
鹦鹉:一种鸟类,有艳丽的羽毛和善于模仿人语的能力。
吴江水: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太湖水系。
江上洲:指太湖中的一个小岛。
陇山:指中国西北地区的山脉。
芳洲之树:指芳洲园中的树木,芳洲园是苏州著名的园林之一。
烟开兰叶香风暖:形容春天的景象,烟雾散去,兰花散发出香气,风也变得温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形容春天的景象,岸边的桃花开得很美,波浪也像锦缎一样绚丽。
迁客:指远离家乡的人。
长洲:指太湖中的一个小岛。
孤月:指孤独的月亮。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作,反映了他在被流放期间的心情与感慨。诗人在逆水而上的旅途中,向路途中的地方官员大声陈述自己的冤屈,并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支持。但即便如此,他绝望中仍忍不住向青天老爷呼喊。
整首诗的语言富于变化和韵律感,前三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突破了律诗的束缚,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色与情感融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苦闷。
后半部分,“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这两句极为优美,堪称千古传唱的名句。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绮丽美妙的氛围,与前面惨淡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最后,“长洲孤月向谁明,岸半霜花残照里。”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苍凉,形成情绪的骤变。
总之,《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作不仅在语言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表达情感方面也极为突出。它以诗人被流放的悲惨遭遇为背景,抒发了李白对时代和命运的感慨,传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鹦鹉洲》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所作。此时,经过一冬的巴陵之游,李白遇到了一次赦免,得以从放逐之地返回江夏。在这里,他游览胜地,拜访朋友,重拾了他那优雅诗酒、豪情逸致的生活方式。
正值春天,李白身处江夏鹦鹉洲,眼前的沙洲上兰蕙盛开,长江两岸桃花绽放,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灿烂夺目的画卷在他面前展开。他眺望远方,心中却感慨万千。诗中借描写鹦鹉洲的美景以及古人祢衡的悲惨遭遇,反衬出诗人自己在流浪中所经历的孤寂和磨难,坚毅不屈的生命力。
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对美景的热爱和怀念故土的情感,又从鹦鹉洲的美景转而引发人们对祢衡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坎坷的古人的思考,体现了李白所倡导的“诗以达意”、“以写人为本”的诗歌艺术理念。这也是《鹦鹉洲》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传说中的神奇鹦鹉曾经飞到这里,留下千古不灭的传奇。鹦鹉早已飞到西北长安附近的陇山,遗留下这兰蕙盛开的沙洲上树木空自苍郁。兰花叶面香气氛氲如烟,激荡人心;长江两岸桃花盛开,水面漂浮着落花,犹如一波波丝绣的彩锦。我如今被流放经过这里,怅然极目远望长安,但却是徒然,没有人谁理解我的冤屈。鹦鹉洲上的这轮明月,谁能真正看到它那皎洁的真实面目呢?
注释:
- 鹦鹉:一种色彩斑斓的鸟类,常用于比喻多姿多彩、灵巧聪敏之物。
- 陇山: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条山脉,古代长安城位于其东南方向。
- 兰蕙:兰和蕙,指花卉中的兰花和芙蓉花,常用于比喻高雅之物。
-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因其水势汹涌、波涛翻滚而有“滚滚长江”之称。
- 漂浮:在水面上飘浮。
- 丝绣:比喻美好的景象或画面。
- 流放:指被贬斥或迫害,被迫离开家乡或原有的职位。
- 冤屈:指冤枉和不公正的对待。
- 鹦鹉洲:长江上的一个岛屿,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境内。传说中的神奇鹦鹉曾经在此停留。
- 明月:满月时的圆形月亮,常用于比喻夜景美丽。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