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译文及注释:
枕簟溪堂冷欲秋:枕着簟席,溪边小屋已经凉意逼人,秋天已经来临。
断云依水晚来收:天空中的云彩在水面上映照,晚上渐渐散去。
红莲相倚浑如醉:红色的荷花相互倚靠,仿佛陶醉在美丽的景色中。
白鸟无言定自愁:一只白鸟默默地站在那里,似乎有些忧愁。
书咄咄,且休休:读书声不断,但是现在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一丘一壑也风流:即使是山丘和山壑也有它们的风情美。
不知筋力衰多少:不知道身体的力量已经衰退了多少。
但觉新来懒上楼:感觉最近有些懒散,不想上楼。
注释:
枕簟:枕头和被褥。
溪堂:溪边的小屋。
断云:散开的云彩。
依水:依附在水面上。
红莲:红色的荷花。
相倚:互相依靠。
浑如醉:像醉了一样。
白鸟:白色的鸟。
定自愁:自己感到忧愁。
书咄咄:读书的样子。
且:暂且。
一丘一壑:山丘和山谷。
风流:风雅的气质。
筋力衰:身体的力气减弱。
新来懒上楼:最近变得懒散,不想上楼。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情感,但继而又以殷浩、司空图两位忠臣的悲壮遭遇为引子,将词情推向新的高潮。首先提到的是殷浩,他在唐朝玄宗时期因反对李林甫,曾被贬至台州,被打成“党锢之罪”,最后被害死。而司空图则是南宋初年抗金将领,与岳飞同时代,后因亲近岳飞,被秦桧陷害而被赐自尽。这两个人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臣的赞颂和对于当时政治黑暗的悲愤,同时也折射了他自己退回乡里的心路历程和内心矛盾。
在下阕的描写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比拟,比如“麟角彩凤翼”、“香蹄玉簟秋波碧”等等,这些比喻不仅展现了词人的才情,还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时光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和忧虑。而在“今宵酒醒何处?”一句中,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缺乏归宿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困惑,流露出他深深的无奈和孤独。
总之,这首《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不仅是辛弃疾在晚年所写的一篇优秀的词作,而且也凸显了他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于时代局势的关注。作者以外界景物为引子,折射出内心的积郁,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忧伤与无奈。同时,通过殷浩、司空图等历史典故,还表达了作者对于正义和忠诚的坚定信仰,这些都让这首词具有了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赏析详情»
题解: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辛弃疾在病后所作的一首词,其调子低沉,上片绘景状物,渲染气氛,突出悉字,花鸟也知有情;下片则剖诉心曲,通过两具典故委婉抒发对统治集团迫害爱国志士的畴及自己对仕途已经失望的无可奈何的心态。这首词中,辛弃疾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借以表现他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以此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现实艰辛的苦涩感受。
在上片中,辛弃疾运用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巧妙的表达技巧,用色彩鲜明、意象清丽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给人以静谧而沉郁的感受,突出了词中的“悉”字。下片中,辛弃疾通过殷浩和司空图的典故,间接表达了对统治集团迫害爱国志士的愤怒和无奈,以及对自己前途已经失去信心的无可奈何之感。他用“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这句话,表现出自己身体与意志的衰弱,以及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也深刻地反映了“烈士暮年”无用武,“壮心不已”竟蹉跎的凄苦心境。
总之,这首词不像辛弃疾其他激昂慷慨之作,而是表现得深婉、沉郁,别具一格。陈廷焯评价此词时说:“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沉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斯为绝技”。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它既展现了宋代文学的魅力,也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题解详情»
创作背景: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辛弃疾在其罢官闲居期间所作的一首词。辛弃疾谪居鹅湖时,受到权奸排斥和迫害,生活十分困顿。然而,即便在极度艰难的处境下,他依旧能够通过自己才情创作出这篇充满悲愤、抒发心声的佳作。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辛弃疾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45岁到53岁这一时期,辛弃疾被贬至鹅湖,生活陷入了极度困苦之中。他在这里遭到权奸排斥,受尽冷眼和嘲笑。而后来,当他病愈后登上楼阁,俯瞰江村美景,感叹时光流逝,感觉到自己的精力已然衰退,意气消沉。这时,他回想起过去的种种,更是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篇抒发内心悲愤的词作,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现实艰辛的苦涩感受。
此外,这首词也充分展示了辛弃疾高超的词艺。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借景抒情,深情地描绘了自然美景和个人感受,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巧妙的表达技巧。《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不仅是一首个人经历的抒发,更是宋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 科:正直
- 像姑娘:指荷花
- 司空图:指司空曙
注释:
- “咄咄怪事”:原指殷浩在为杨广祷告时洒下的汁液所形成的字样,后来泛指抱怨、发泄不满的言辞。
- “连上楼都无心无力”:指辛弃疾的身体已经疲惫不堪,甚至连上楼都感到吃力。
通过这首词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辛弃疾隐居时的心境,以及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他不愿像殷浩那样抱怨发泄,而是希望像司空图那样去寻找美好的山林,自在隐居。这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辛弃疾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