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及注释:
长安:古都的名字,现在是陕西省的省会。
一片:形容整个。
月:指月亮。
万户:指千家万户。
捣衣:指捣衣服。
声:指声音。
秋风:秋天的风。
吹不尽:形容秋风很大。
总是:一直。
玉关:古代边境关口的名字。
情:指思念之情。
何日:什么时候。
平:指平定。
胡虏: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良人:指丈夫。
罢:停止。
远征:出征。
注释:
长安:唐朝的都城,现在的西安市。
万户:指城中的居民。
捣衣声:指城中居民洗衣打衣的声音。
秋风:指秋季的风。
玉关:指西北边境的重要关口。
情:指思念之情。
平胡虏:指平定北方的胡、虏族。
良人:指丈夫。
远征:指出征征战。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李白的这首《秋夜长安怀古寄左省中丞》是一首充满思念和温情的边塞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诗人通过写月色、捣衣声、秋风等现象,以及对长安城内外的描述,展现了思妇与丈夫相隔千里的深情牵挂。
在整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先景语后情语的手法,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使得诗歌的整体氛围更为凝重、深沉。诗人通过“月明如昼”的描写生动地勾起了思妇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而捣衣声则更加深了思妇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勾起了读者对那些征战在外的边疆英雄的无限敬意与怀念。
可以说,在这首诗中,李白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形象的描写手法,将写景与抒情真正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对边疆战士的敬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同时,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抑扬有致,给予读者亲密、自在、踏实之感。这样的艺术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白作为唐代大诗人的文学造诣和才华横溢。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采用了六朝乐府《吴声歌曲》中的题材和韵律。根据裴斐所著的《李白诗歌赏析集》,这组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流派之一,其选材广泛、风格多变,被誉为“汉魏六朝乐府之盛”。其中,《吴声歌曲》是六朝乐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代表了该流派在音乐、诗歌等方面的高水平。
李白善于借鉴前人的灵感与创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他对乐府的传统题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其韵律和意境的表现力。《子夜四时歌》就是李白在此背景下创作的一组优秀诗歌作品,它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才华。
虽然具体的创作时间无从考证,但《子夜四时歌》作为李白的经典之作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名篇之一,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李白、秋月皎洁、长安城、捣衣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怎么也吹不尽,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什么时候才能平定敌人(胡人),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