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译文及注释:
海天向东望,夜色茫茫无边,山势川形宽广而长。城四周灯火万家,星河在水中央流淌。风吹古木,晴天下雨,月照平沙,夏夜有霜。能否到江楼消暑?与你的茅舍相比,哪个更凉爽?
注释:
海天东望:向东望去,眼前是茫茫大海和天空。
山势川形:山势和河流的形状。
阔复长:宽广而又长远。
灯火万家:城市四周点点繁华的灯火。
星河一道:像一条河流般的星星。
风吹古木:风吹拂着古老的树木。
晴天雨:晴天和雨天。
月照平沙:月光照耀着平坦的沙地。
夏夜霜:夏天的夜晚也有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能否到江边的楼上避暑。
比君茅舍较清凉:比起你的茅屋更凉爽。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是一首意境宏阔、情感饱满的诗歌,全篇洋溢着对大自然的深情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之情。
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江楼远眺,目之所及,茫茫山势、川形交错,一片宽阔而又长久的景象展现在眼前。接着,诗人细致地描写了杭州城外的场景,描述了万家灯火的繁华和钱塘江上船只的热闹,形成了远景与近景的对比,使整篇诗歌的意境更加深邃和丰富。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利用“晴天雨”、“夏夜霜”等比喻手法,将清新凉爽之感融入到诗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岁月流转的沧桑。
最后,诗人以“请君暑往来”作为结尾,邀请朋友前来江楼消暑,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和珍视,也为整首诗落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江楼夕望招客》这首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也展现了唐宋时期文人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是一首值得珍藏的优秀诗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这首诗,写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的夏天。当时,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并且以文学涵养著称,他继承了王勃、杜甫和李白的文学传统,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人当时正在一个夏夜的晚上邀请朋友到自己的江楼上享受美酒佳肴并娱乐。从楼上往外看去,一幅杭州城外的美景展现在他的眼前,这个景象启发了他的灵感,并勾起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人通过对景色的形容,给读者勾勒出了夏夜的美好与清新。他详细描述了从江楼向东看到的山川、海天、银河和城市的景象,反映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统一。他还生动地描绘了风吹古树的声音和月光洒满平地的场景,使得整首诗又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的文学造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可以说,《江楼夕望招客》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佳作,更是唐宋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注释:
- 江楼:指位于城市江边的楼阁,可供观赏江景和远望。
- 海天相连:指海与天相接,形成无边的景象。
- 一片茫茫:形容海天一片广阔,视野开阔。
- 山川形势:指山地和河流的地貌特征。
- 又阔又长:形容山川宽广、远大。
- 万家灯火:形容夜间城市的繁华景象。
- 银河:银河系的简称,指夜空中呈带状的光辉。
- 瑟瑟作响:形容风吹树枝发出的声音。
- 秋霜:秋末时出现的霜降。
- 消暑气:散去夏季的炎热气息,别有一番清凉感受。
- 茅屋:指简陋、狭小的房舍。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