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拼音译文赏析

  • jiāng
    pàn
    xún
    huā
    ·
  • [
    táng
    ]
  • huáng
    shī
    qián
    jiāng
    shuǐ
    dōng
    chūn
    guāng
    lǎn
    kùn
    weī
    fēng
  • táo
    huā
    kaī
    zhǔ
    shēn
    hóng
    qiǎn
    hóng

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黄师塔前江水东:在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
春光懒困倚微风:春天的阳光懒洋洋地倚靠在微风中。
桃花一簇开无主:一簇桃花开放着,没有主人。
可爱深红爱浅红:深红色和浅红色的桃花都很可爱。
注释:
黄师塔:位于江苏扬州市广陵区的一座古塔。

江水东:指扬州市区东面的扬子江。

春光懒困:形容春天的阳光慵懒、懒洋洋的。

微风:轻柔的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指桃花开得很茂盛,但没有人来欣赏。

深红爱浅红:指深红色和浅红色的桃花都很可爱。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芳》一诗,描述的是一个春意盎然、景色迷人的美丽风景。这首诗写于761年,当时杜甫已年逾半百,生活稍稍安定,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首诗中,杜甫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让人惊叹不已。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高耸的黄师塔和流动的江水,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诗人通过静态的塔和动态的江,巧妙地将风景画面上的动与静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感。 接着,诗人又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置身于春日的美好中,倚微风,以寄雅怀。这里的“倚”字刚刚好烘托出了那种悠闲舒适、恬静无声的情调,使得整篇诗笔墨清新、意境深邃。 最后,杜甫着重描写了桃花,用了两个“爱”字和两个“红”字,表现了他对花之美的欣赏。这种美感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感受,而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扩大了审美的范围。诗人用反问的语气作结,构思巧妙,既强化了美感,又饶有兴味。 总的来说,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芳》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春意盎然、景色迷人的美丽风景,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赏析详情»


鉴赏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是一首抒发诗人感慨的七绝诗,全诗以桃花为主题,通过对景物、季节和心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感和对生命的领悟。 整篇诗歌营造出一幅美妙的春景画卷。首句“黄师塔前江水东”,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接着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用形象的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然后进入到描写桃花的部分,以“深红浅红总相宜”来形容桃花的颜色,此处对色彩的描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最后一句“独自凭栏无限意”,则是诗人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桃花的赞叹。全诗虽以寻花为名,实则将诗人颓废、寂寞、无奈之情,深藏于其中,故而显得更加深刻、哀婉。 在杜甫诗歌中,此诗在艺术上表现出了诗人高超的抒情技巧和精湛的意境描绘,写景之余更多的是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交融。作者以桃花为突破口,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和领悟。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美的独特见解,使人在欣赏美景之余,也感受到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慨。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浓厚的人文情感和社会意义。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期,创作了很多出色的诗歌作品。这组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春,也就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不久。之前,杜甫经历了许多离散和流亡之苦,因此能够在成都安居乐业,心情愉悦。草堂位于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环境幽静干净。在这里,杜甫过上了稳定而自由的生活,他的创作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杜甫所写的组诗,主要描绘了他在春天散步赏花的情景。此时的杜甫已经从战争、流亡中解脱出来,他对生活充满热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里,走在锦江江畔,欣赏着花开花落,他的内心也随之波动。这组诗以其明快、清新的文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总之,《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杜甫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作品之一。在这组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其间透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都体现了唐代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甫、黄师墓、锦江水、春光融融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二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温暖春风使人懒。 我依着微风慢步行,桃花绚烂谁来管? 浅红深红你更爱,任你选取摘一枝。 译文二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