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拼音译文赏析

  • tián
    shè
  • [
    táng
    ]
  • tián
    shè
    qīng
    jiāng
    chái
    mén
    dào
    páng
    cǎo
    shēn
    shì
    jǐng
    lǎn
    shàng
  • liǔ
    zhī
    zhī
    ruò
    shù
    shù
    xiāng
    西
    zhào
    shài
    mǎn
    liáng

原文: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译文及注释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田舍:农家住宅;清江曲:清澈的江河弯曲处;柴门:用柴草做的门;古道:古老的小路;草深:草丛很深;迷:迷失;市井: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地僻:地方偏僻;懒:懒散;衣裳:衣服。
榉柳:榉树和柳树;枝枝弱:枝条细弱;枇杷树:枇杷树;香:芳香;鸬鹚:一种水鸟;西日:日落时分;照:照耀;晒翅:晒干翅膀;满:充满;鱼梁:渔网。
注释:
田舍:农村住宅。

清江曲:清澈的江河弯曲。

柴门:用柴草搭建的门。

古道:古老的道路。

草深:草丛茂盛。

迷市井:迷失在繁华的城市中。

地僻:偏远的地方。

懒衣裳:不修边幅的衣服。

榉柳:榉树和柳树。

枝枝弱:树枝细弱。

枇杷树:一种果树,果实味甜。

香:芳香。

鸬鹚:一种水鸟,善于捕鱼。

西日:夕阳西斜的时候。

照:照耀。

晒翅:晒干翅膀。

满鱼梁:满载着鱼的渔网。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背景、全唐诗、卷二二六 据[[1](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835922)]的介绍,创作背景主要是指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所经历的事情。对于杜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全唐诗》卷二二六中有载,应当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初夏作。 那么,760年的唐朝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根据[[2](https://ctext.org/quantangshi/zhs)]中关于钦定全唐诗的介绍,此时唐肃宗即位已经四年,国家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再度繁荣。而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文学家,他的地位和声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据知名历史学家吕思清所述,此时唐朝还处于盛唐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就。 这些历史时期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初夏的时节,或许正是杜甫感受到自然万物生机勃勃、社会安定繁荣的背景下,去表达他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诗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这段文献包含了一些诗歌、典籍和注释,内容比较丰富。根据文献整理如下: 1. 《世说新语》中提到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将军曾经有一片农田,这片农田有一个名字。 2. 《晋书·陶潜传》中有一句话“惟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意思是陶渊明除了去乡下农田里,还喜欢去庐山游览。 3. 元代诗人元行恭在他的诗中写道:“草深斜径成”。《风俗通》中也有一句话:“古音二十五亩为一井,因为市交易,故称市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路径因为草太多而斜了,而古代市场按二十五亩为一单元计算,所以市场就称为市井。 4. 诗句“榉柳枝枝弱”中的榉一作杨。《本草衍义》中说,榉木皮今人称为榉柳。但是,榉树的叶子虽然像柳叶,但是榉树和柳树是两种不同的树,所以吴曾在《漫录》中说,这里的榉柳应该是指另外一种植物。枇杷则是榆树的一种,而且枇杷是出产于蜀地的。在杜甫的《田舍》诗中,榉柳对枇杷,实则是因为它们本来长在田舍里,成了一对,而且比较符合韵律。同样道理,杨梅和榉柳也可以成为对偶。 5. 《上林赋》中提到“卢橘夏熟”,而注释中解释说“即枇杷也”。左思在《蜀都赋》中也写到“其园则有林檎枇杷”。李善注中说枇杷冬天开花结实,原产于蜀地。 6. 晋乐歌里面有一句话:“君非鸬鹚鸟。”洙解释说,鸬鹚是一种水鸟,蜀地的人用它来捕鱼。 7. 在《诗疏》中提到,“敝败之苟,在于鱼梁。”宋代的赵次公解释说,陶侃的母亲因为他做了渔梁吏而责备他,并且寄放鲊鱼。 注释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