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及注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人间,四月的美景已经消逝殆尽,而山寺里的桃花却开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我长久地怀念着春天的归来,却无处寻觅,不知不觉来到了这里。
注释:
人间四月芳菲尽:四月间人间的花草已经凋谢殆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里的桃花开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长时间思念春天的归来,却无法找到它的踪迹。
不知转入此中来:不知不觉间,春天已经来到了这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归无觅处”,这一句是诗人在借助春天的变幻表达自己对于时光的悲叹和追想。这句话中的“长恨”三字,表明了诗人对于春季飘逝的感情,他在此表现出对时光的无力掌控,对于生命短暂的无奈。同时,这句话里的“无觅处”,也表达出诗人在寻找一种可以永远抓住、不放过的东西,而现实却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整首诗的意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描绘神秘美丽的自然景象,一个是抒发人生之无常和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以及内心感情的反应来表达人生之意蕴,是白居易最擅长的写作手法之一。他通过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令人耳目一新。总之,这首小诗简洁清新,平淡自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使读者在感受到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人生感到深深的思考和触动。
赏析详情»
题释:
这首诗所表述的是庐山上大林寺的景色和遗址。庐山上有上、中、下三个大林寺,其中中寺在锦涧桥北,由晋僧慧远创建,而下寺即旧资圣寺则在锦涧桥西。本诗指的是上大林寺,它的遗址现在位于花径公园内,是由晋代名僧昙诜建造的。在大林寺的北面是大林峰,传说晋僧昙诜“杂植花木,郁然成林”,因此被称为大林峰,而大林寺也因此得名“大林”。不过,如今大林寺已经荒废了。
题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三年前的817年四月,与十七位友人一同游历了大林寺。这是一个人烟稀少、环境清幽的地方,自然风景优美,植被茂盛,让他们感受到了与平地聚落大不相同的风景和气息。在这片山水之间,白居易创作了《大林寺桃花》,以此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利的反思。
此时,白居易已经四十六岁,是唐朝文学领域的著名人物,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和左拾遗等要职。然而,由于他直言不讳,多次与权贵发生冲突,最终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样的经历让白居易深刻地认识到名利的虚妄和人生的无常,也激发了他对自然风景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此篇诗作不仅是白居易的心灵独白,更是他的人生感悟和思考的点滴体现。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浓艳欲滴,妩媚动人。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汉字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浓艳欲滴,妩媚动人。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
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
喜出望外,猛然醒悟:
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注释】
平地:指平原、低地。
春归芳菲:指春天的花朵渐渐凋谢。
高山古寺:位于山间古老的寺庙。
桃花:桃树开的花朵。
浓艳欲滴:形容花朵颜色艳丽。
妩媚动人:形容花朵的美丽动人。
逝去:指过去的春天已经过去。
无处寻觅:现在已经找不到春天的踪影了。
猛然醒悟:形容由于重视、警觉而突然觉悟。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