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拼音译文赏析

  • fàng
    yán
    shǒu
    ·
    sān
  • [
    táng
    ]
    bái
  • zèng
    jūn
    jué
    yòng
    zuàn
    guī
    zhù
    shī
  • shì
    yào
    shāo
    sān
    mǎn
    biàn
    cái
    dài
    nián
  • zhōu
    gōng
    liú
    yán
    wáng
    mǎng
    qiān
    gōng
    weì
    cuàn
    shí
  • xiàng
    shǐ
    使
    dāng
    chū
    shēn
    biàn
    便
    shēng
    zhēn
    weǐ
    shuí
    zhī

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及注释
赠送你一种解决疑惑的方法,不需要使用龟壳和祝福草。

试验玉石需要烧制三天才能满足要求,辨别人才需要等待七年时间。

周公担心流言蜚语,王莽在未篡位时表现谦恭。

如果当初我已经死去,我的一生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赠君一法决狐疑:赠送给你一种解决疑惑的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不需要用占卜的方式来解决疑惑。
试玉要烧三日满:制作玉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烧制。
辨材须待七年期:评定一个人的才能需要等待七年时间。
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担心流言蜚语的影响。
王莽谦恭未篡时:指王莽还没有篡位时表现得十分谦虚。
向使当初身便死:如果当初已经死了。
一生真伪复谁知?:谁能确定这个人一生的真实性。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介绍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赠汪伦》。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一个道理:对于人和事物的判断,需要经过时间考验,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判和判断,不能只根据表面现象下结论。诗中以议论为主,但行文曲折有情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诗歌开篇便引人入胜:“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虽未明说方法,但紧紧抓住了读者。接下来,作者才委婉地介绍出这个方法:“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诗中表达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时间去考验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本来的面目才会显露出来。作者在此强调这种方法的正确性。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像他和友人元稹这样受到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只要等待“试玉”、“辨材”期满,事实自然会澄清,真相也会水落石出。这也是诗歌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意义。 总之,这首诗感性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并提出了时间考验的方法。虽以议论为主,但表述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让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都很高,是一首具有鉴赏价值的好诗。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与元稹二人皆为盛唐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当时,元和年间的政治风云诡谲莫测,许多人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元稹也因此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江陵期间,元稹心情郁闷,写下了五首《放言》诗,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疑惑和无奈,其中包括“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和“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等。这些诗句充满忧虑和感慨,反映了元稹对自己的前途和人生的思考。 五年之后,白居易也因得罪当时的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经转任通州司马,听说白居易被贬官,便特地写下了充满深情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篇,表达对好友的关切和敬意。 面对落魄的命运,白居易同样感到心情沉重,写下了五首《放言》诗,其中第三首便是为了奉和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在这些诗句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追求真理的意志。 这一段历史背景,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政治风云以及文人的命运起伏。元稹和白居易都是一代文坛巨匠,他们的友情和思想交流,更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和人生智慧。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我:指作者白居易。送给你:指与对话者的交流中提供一种方法。 解决疑问的办法:指能够解决问题、消除疑虑的方式、方法。 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比喻不需要进行迷信的占卜等方式,而是通过合理的思考和推理来得出答案。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检验:检查核实。玉真假:指玉的真伪。烧满三天:将玉烧制满三天,用以检验玉的品质。辨别:分辨判断。木材:指木制品等。七年以后:指等待足够长时间来观察、判断木制品的质量。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指《周易》的作者周公在西周时期时常担心流言蜚语,表达了其对社会舆论的敏感和重视。王莽篡位之前:指汉朝时期,孝宗刘启去世后,王莽篡位。毕恭毕敬:指极为恭敬、严肃地表现出尊敬和忠诚。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假使:如果。这人:指上文提到的人。当初: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死去了:指已经去世。一生的真假:指此人的真实状况、经历等。谁:为强调语气而加。知道:了解、懂得。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