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拼音译文赏析

  • 西
    lín
  • [
    sòng
    ]
    shì
  •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chéng
    fēng
    yuǎn
    jìn
    gāo
    tóng
  • shí
    shān
    zhēn
    miàn
    zhī
    yuán
    shēn
    zài
    shān
    zhōng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人写景

译文及注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起来像山岭,侧面看像山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知道庐山的真正面貌,只因身处于这座山中。
注释: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峰的形态会有所不同,有的像岭,有的像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距离和高度观察,山峰的高低也会有所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了解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身处在庐山之中,所以无法全面了解庐山的真实面貌。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览后写下的一首诗,它以庐山的变化多姿为背景,通过借景说理,阐述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难点。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俗地概括了庐山山水的千姿百态。其余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表达出了在局部限制下无法全面认识问题的深层哲学思考。 这首诗描绘的庐山景色瑰丽多姿,游人所见也因位置不同而各有所异,这启示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难点:我们的视野经常被局部限制,看到的只是片面的、局部的信息。因此,人们必须超越自身的主观成见,摆脱狭小的范围,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同时,诗人通过借庐山谈出自己的感受,将这个哲学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生活中的事情。 总之,《题西林壁》是一首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诗歌,探讨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的难点。苏轼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这个哲学思想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维启示。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他的诗词文章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地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到现在仍被广泛传唱和赞颂。其中著名的《题西林壁》诗,看似寥寥数语,却蕴含深邃的哲理和艺术魅力,至今依然是文艺创作的灵感之源。 苏轼写下《题西林壁》的背景是在元丰七年五月间,当时他因为被贬谪而从黄州迁往河南临汝,途中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一同游览庐山。庐山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秀山”之称,山水秀美神奇,景色令人叹为观止。在苏轼的游览中,他被庐山的壮美景色深深吸引,内心燃起强烈的思考和感悟,最终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其中《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气韵深邃、寓意悠远,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文学才华早在他被贬谪之前就已经广为人知。而此次迁徙经历的种种挫折和变故,对他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题西林壁》不仅是庐山游记的总结,更是苏轼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艺术、自然、生命的深情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概述: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庐山的地形特点以及庐山在不同角度下展现出不同的形态。 正面: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侧面: 从侧面看,庐山也是群山之一,山脉连绵不断。 远处: 从远处看,庐山宏伟壮观,如同一片绿色海洋。 近处: 从近处看,庐山苍翠欲滴,林木葱茏。 高处: 从高处俯瞰,云雾缭绕,若隐若现。 低处: 从低处仰望,庐山高耸入云,巍峨壮观。 注释: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