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泉》拼音译文赏析

  • bái
    yún
    quán
  • [
    táng
    ]
    bái
  • tiān
    píng
    shān
    shàng
    bái
    yún
    quán
    yún
    xīn
    shuǐ
    xián
  • bēn
    chōng
    shān
    xià
    gēng
    tiān
    làng
    xiàng
    rén
    jiān

原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天平山上有一泓白云泉,云自然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只会添上波浪向人间。
注释:
天平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南部,是南京市的一座山。

白云泉:山上的泉水。

云自无心:云自然而然地漂浮,没有意识。

水自闲:水自然地流淌,没有繁忙的事务。

奔冲:指水流急速地冲刷着山石。

更添:更加增加。

波浪:指水波。

向人间:指流向人类居住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天、自在逍遥的情怀涌上心头,表现出诗人内心对“清逸”、“闲雅”生活向往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在古代诗歌中,风景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天平山上白云泉的描绘,诗人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象和情感,抒发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彰显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 以上是对《天平山上白云泉》这首诗词的鉴赏,此作品将景与情相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追求自由、追求理想境界的窗口,让我们思考人生真谛,引导我们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担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繁忙,感到束缚和不自由。与周围清新的白云和泉水形成鲜明对比,他深感自己心灵上的困扰和负累。这种情感的表达,凝聚成了他所创作的“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唐代时期,白居易曾于元和十年(815年)被贬官为江州司马,但他依然怀有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他的思想逐渐趋向于“知足保和”、“独善其身”,并在苏州刺史的任上,深深地感悟到“公私颇多事”的不易。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这首诗既是作者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状况的揭示。白居易通过诗中的形象描绘,展现了自己在官场中的困惑和不安,表达了对“俗务”的厌倦与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乱象的现实。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矛盾情感,既有对自由的向往,又有对责任的担当。 这首诗对于了解唐代文化和政治、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篇创作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及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揭示整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政治变革。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其中的“清幽静谥”形容这个地方非常清净幽雅,很是安静祥和。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这里的“舒卷自如”表示白云很自在,不受拘束。 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其中的“淙淙潺流”形容泉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这里的“推波助澜”意思是泛指加剧事物的发展,形象的描述了泉水流下山的过程。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