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译文及注释: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阳光照耀在锦城的城头,朝霞映照在花楼上。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金窗夹着绣花的门户,珠帘悬挂着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登上飞梯,置身于绿云之中,远眺四周,忧愁烦恼尽散。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夕阳下的雨水流向三峡,春江绕过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此时登高远望,犹如置身于九天之上游览。
注释:
日照:阳光照耀。
锦城头:城楼。
朝光:早晨的阳光。
散花楼:楼上的花朵散发出的香气。
金窗:窗户上镶嵌的金属装饰。
夹绣户:门上夹着绣花的门帘。
珠箔:用珠子和金属箔装饰的帷幕。
悬银钩:用银钩悬挂的帷幕。
飞梯:楼梯。
绿云:绿色的云彩。
极目:远眺。
散我忧:消除我的忧愁。
暮雨:傍晚的雨。
三峡:指长江三峡。
春江:春天的江水。
绕双流:流经双流县。
今来:现在。
一登望:一登高处眺望。
如上九天游:感觉像置身于天上。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锦城散花楼的美景下眺望云天的情境。诗人没有对散花楼的建筑特点进行详细描绘,而是通过描述其中的器物,并通过色彩、光影和形态的变化,展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和宏伟壮观。在诗歌中,“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句对仗修辞手法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初日照耀下散花楼的景象。虽然有两句不符合格律的内容,但诗歌的整体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给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此诗是李白的年少之作,但已经显示出他的诗歌才华和大手笔,被人誉为“雏凤之态”。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是他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人,他们认为此诗是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时所作。而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则认为此诗是李白在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译文】
红日高照,阳光普照照耀在锦官城头,早晨的霞光把散花楼映得彩色斑斓。楼上的窗户闪烁着金色的光辉,门上的彩绘图案别致美丽。用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帘钩上,通往高处的楼梯矗立在翠绿的树丛中。站在楼顶,放眼望去,所有的忧愁和不满都随之消失。昏暗的雨水逐渐落向三峡,滔滔江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到这里登高远望,简直像是漫游在仙境之中。
【注释】
1. 锦官城:唐代长安城内的一个宫廷建筑区。
2. 散花楼:散花是一种唐代宴会上的舞蹈,据说此楼上曾举行过散花舞会,因而得名。
3. 珍珠串成门帘:表现了此处的富贵气象。
4. 双流城: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南郊的一个历史名城,在唐代曾是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
5. 九重天:指天上的九重高层,意为非常高远、美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