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拼音译文赏析

  • wén
    huà
    yǎn
    zhú
  • [
    sòng
    ]
    shì
  • zhú
    zhī
    shǐ
    shēng
    cùn
    zhī
    méng
    ěr
    ér
    jié
    yān
    tiáo
    shé
    hān
    zhì
    jiàn
    shí
    xún
    zhě
    shēng
    ér
    yǒu
    zhī
    jīn
    huà
    zhě
    nǎi
    jié
    jié
    ér
    weí
    zhī
    ér
    leì
    zhī
    yǒu
    zhú
    huà
    zhú
    xiān
    chéng
    zhú
    xiōng
    zhōng
    zhí
    shú
    shì
    nǎi
    jiàn
    suǒ
    huà
    zhě
    cóng
    zhī
    zhèn
    zhí
    suì
    zhuī
    suǒ
    jiàn
    luò
    shào
    zòng
    shì
    zhī
    jiào
    néng
    rán
    ér
    xīn
    shí
    suǒ
    rán
    xīn
    shí
    suǒ
    rán
    ér
    néng
    rán
    zhě
    neì
    wài
    xīn
    shǒu
    xiāng
    yìng
    xué
    zhī
    guò
    fán
    yǒu
    jiàn
    zhōng
    ér
    cāo
    zhī
    shú
    zhě
    píng
    shì
    liǎo
    rán
    ér
    lín
    shì
    yān
    sāng
    zhī
    zhú
  • yóu
    weí
    zhú
    yuē
    páo
    dīng
    jiě
    niú
    zhě
    ér
    yǎng
    shēng
    zhě
    zhī
    biǎn
    zhuó
    zhě
    ér
    shū
    zhě
    zhī
    jīn
    zhī
    tuō
    zhú
    ér
    weí
    yǒu
    dào
    zhě
    feī
    xié
    yóu
    weì
    cháng
    huà
    ér
    ruò
    zhě
    bìng
  • huà
    zhú
    chū
    guì
    chóng
    fāng
    zhī
    rén
    chí
    jiān
    ér
    qǐng
    zhě
    xiāng
    niè
    mén
    yàn
    zhī
    tóu
    zhū
    ér
    yuē
    jiāng
    weí
    cái
    shì
    zhuàn
    zhī
    weí
    kǒu
    shí
    yáng
    zhōu
    hái
    ér
    weí
    zhōu
    shū
    yuē
    jìn
    shì
    zhú
    pài
    jìn
    zài
    péng
    chéng
    wǎng
    qiú
    zhī
    cái
    dāng
    cuì
    shū
    weǐ
    xiě
    shī
    lüè
    yún
    jiāng
    duàn
    é
    juàn
    sǎo
    hán
    shāo
    wàn
    chǐ
    cháng
    weì
    zhú
    cháng
    wàn
    chǐ
    dāng
    yòng
    juàn
    èr
    bǎi
    shí
    zhī
    gōng
    juàn
    yàn
    yuàn
    juàn
    ér
    yuē
    yán
    wàng
    shì
    yǒu
    wàn
    chǐ
    zhú
    zaī
    yīn
    ér
    shí
    zhī
    shī
    yuē
    shì
    jiān
    yǒu
    qiān
    xún
    zhú
    yuè
    luò
    tíng
    kōng
    yǐng
    cháng
    xiào
    yuē
    biàn
    biàn
    rán
    èr
    bǎi
    shí
    juàn
    jiāng
    mǎi
    tián
    ér
    guī
    lǎo
    yān
    yīn
    suǒ
    huà
    yǎn
    zhú
    yuē
    zhú
    shǔ
    chǐ
    ěr
    ér
    yǒu
    wàn
    chǐ
    zhī
    shì
    zài
    yáng
    zhōu
    cháng
    lìng
    zuò
    yáng
    zhōu
    sān
    shí
    yǒng
    shī
    yún
    hàn
    chuān
    xiū
    zhú
    jiàn
    péng
    jīn
    céng
    shè
    tuò
    lóng
    liào
    qīng
    pín
    chán
    tài
    shǒu
    weì
    bīn
    qiān
    zài
    xiōng
    zhōng
    shì
    yóu
    zhōng
    shāo
    sǔn
    wǎn
    shí
    hán
    shī
    shī
    xiào
    pēn
    fàn
    mǎn
    àn
  • yuán
    fēng
    èr
    nián
    zhèng
    yuè
    èr
    shí
    chén
    zhōu
    shì
    suì
    yuè
    zài
    zhōu
    shū
    huà
    jiàn
    zhú
    feì
    juàn
    ér
    shī
    shēng
    cáo
    mèng
    qiáo
    gōng
    wén
    yǒu
    chē
    guò
    tòng
    zhī
    ér
    zài
    chóu
    xiào
    zhī
    yán
    zhě
    jiàn
    qīn
    hòu
    jiān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赏析
许多人认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虽然是一篇绘画题记,但却以其深刻的艺术见解、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打破常规的写作方式著称。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苏轼对于他的朋友、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书画家文同的回忆和悼念,并通过一幅名为《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肯定了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从文章的开头就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非同寻常。作者用一种随笔式的散文,诉说了对朋友的详细描述,但这并不代表文章没有结构,相反,它的结构紧凑而清晰。文章最初讲述了文同对画竹的见解,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他作为艺术家所具备的深入观察和完整构思的精神,以及优秀的技艺和毅力。接下来,苏轼展现了逝者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最后,苏轼回到了文同的个人生活,讲述了他的趣味和特质,为读者描绘出一个鲜明而真实的形象。 总的来说,苏轼的文章结合了对朋友的回忆和对艺术的感悟,交织着文学与美术,既体现了苏轼对逝者深切的思念之情,又点明了他在艺术上独树一帜的成就。本文不断突破传统达到了对人物的全面展示,对艺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以及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篇文章无论从文学、艺术或人文角度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一篇充满艺术感知、社会意义和人文底蕴的佳作。 赏析详情»


结构
介绍一下苏轼的这篇文章吧,它是一篇以画竹为线索的文论,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是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是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是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并以此作结,点出对亡友的思念。整篇文章结构极为自然、流畅。 结构详情»


写作背景
这篇写作的背景是关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在洋县筼筜谷观察竹子,并创作了一幅画作《筼筜谷偃竹》的故事。据传,文同在熙宁八年到十年期间任洋州知州,常去筼筜谷观察竹子,因而画竹益精。筼筜谷是一个盛产筼筜竹的山谷,位于今天的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另外,文同也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后来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时,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名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题记,以此纪念他的逝世和对他的怀念。文同以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独特的竹叶画法,开创了后世“湖州竹派”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一位人物。 写作背景详情»


主旨
本文主旨是通过记人散文的方式,描述了苏轼和文与之间围绕论竹酬诗的交往,体现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对亡友的深情悼念。文章生动地展现了文与可平易近人且不俗气的品德,令人产生共鸣和感动。同时,文章阐述了“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的艺术创作经验,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本质和要素,对读者提供了启示和思考。整篇文章自然流畅,娓娓道来,语言朴素而真实动人,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才华。 主旨详情»


译文及注释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注释】: 庖丁:宰牛的人; 养生:保持身体健康。 轮扁:制造车轮时所用的器具。 与可(Yu Ke):字景阳,北宋文人画家。 墨竹画:以墨为主,在纸上加以微调,画出雅致自然的竹子。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注释】: 竹子:苏轼常画竹,用竹子作画喻人绘画应该有真实的感受和灵活的表现。 与可(Yu Ke):字景阳,北宋文人画家。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注释】: 行动不统一:知行不合、理论与实践不一致。 如此:指对于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的状态。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 【注释】: 墨竹赋:苏轼所写关于墨竹画的论述。 与可(Yu Ke):字景阳,北宋文人画家。 庖丁、养生、轮扁:庖丁、养生、轮扁均指技术与行业,但在庄子、文学中多被用于比喻哲理思想的表现。 有道者:指懂得艺术的人,领悟艺术内涵和精神。 “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 【注释】: 子由:苏轼的朋友,号码川,字中候。与可(Yu Ke)曾向他求教并送过画作。 丝绢:常用于绘制艺术品的贵重材料之一。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