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赏析:
许多人认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虽然是一篇绘画题记,但却以其深刻的艺术见解、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打破常规的写作方式著称。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苏轼对于他的朋友、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书画家文同的回忆和悼念,并通过一幅名为《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肯定了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从文章的开头就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非同寻常。作者用一种随笔式的散文,诉说了对朋友的详细描述,但这并不代表文章没有结构,相反,它的结构紧凑而清晰。文章最初讲述了文同对画竹的见解,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他作为艺术家所具备的深入观察和完整构思的精神,以及优秀的技艺和毅力。接下来,苏轼展现了逝者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最后,苏轼回到了文同的个人生活,讲述了他的趣味和特质,为读者描绘出一个鲜明而真实的形象。
总的来说,苏轼的文章结合了对朋友的回忆和对艺术的感悟,交织着文学与美术,既体现了苏轼对逝者深切的思念之情,又点明了他在艺术上独树一帜的成就。本文不断突破传统达到了对人物的全面展示,对艺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以及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篇文章无论从文学、艺术或人文角度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一篇充满艺术感知、社会意义和人文底蕴的佳作。
赏析详情»
结构:
介绍一下苏轼的这篇文章吧,它是一篇以画竹为线索的文论,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是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是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是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并以此作结,点出对亡友的思念。整篇文章结构极为自然、流畅。
结构详情»
写作背景:
这篇写作的背景是关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在洋县筼筜谷观察竹子,并创作了一幅画作《筼筜谷偃竹》的故事。据传,文同在熙宁八年到十年期间任洋州知州,常去筼筜谷观察竹子,因而画竹益精。筼筜谷是一个盛产筼筜竹的山谷,位于今天的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另外,文同也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后来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时,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名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题记,以此纪念他的逝世和对他的怀念。文同以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独特的竹叶画法,开创了后世“湖州竹派”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一位人物。
写作背景详情»
主旨:
本文主旨是通过记人散文的方式,描述了苏轼和文与之间围绕论竹酬诗的交往,体现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对亡友的深情悼念。文章生动地展现了文与可平易近人且不俗气的品德,令人产生共鸣和感动。同时,文章阐述了“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的艺术创作经验,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本质和要素,对读者提供了启示和思考。整篇文章自然流畅,娓娓道来,语言朴素而真实动人,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才华。
主旨详情»
译文及注释: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注释】:
庖丁:宰牛的人;
养生:保持身体健康。
轮扁:制造车轮时所用的器具。
与可(Yu Ke):字景阳,北宋文人画家。
墨竹画:以墨为主,在纸上加以微调,画出雅致自然的竹子。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注释】:
竹子:苏轼常画竹,用竹子作画喻人绘画应该有真实的感受和灵活的表现。
与可(Yu Ke):字景阳,北宋文人画家。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注释】:
行动不统一:知行不合、理论与实践不一致。
如此:指对于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的状态。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
【注释】:
墨竹赋:苏轼所写关于墨竹画的论述。
与可(Yu Ke):字景阳,北宋文人画家。
庖丁、养生、轮扁:庖丁、养生、轮扁均指技术与行业,但在庄子、文学中多被用于比喻哲理思想的表现。
有道者:指懂得艺术的人,领悟艺术内涵和精神。
“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
【注释】:
子由:苏轼的朋友,号码川,字中候。与可(Yu Ke)曾向他求教并送过画作。
丝绢:常用于绘制艺术品的贵重材料之一。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