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及注释:
黄生允向随园主人借书。主人授予他书,并告诉他:“没有借书就不能读书。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但天子读书的人有几个呢?富贵人家有很多书,但富贵人读书的人有几个呢?其他人的祖先积累的书,子孙们却弃置不看。读书并不是一定要的,世间的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强行借来,就必须担心别人强行取走,而自己却无法再见到它。如果是自己的东西,就会高高束起来,藏好起来,说‘等到有时间再看’。”
我小时候就喜欢看书,但家里贫穷,很难买到书。有一次我去借张氏的书,但他不借给我。回家后,我就梦到了这件事。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因此,我看过的书都会做笔记。后来,我通了经书,工资增加了,就买了很多书,但有些书已经变得很旧了。我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注,而年少时光却是可惜的。
现在,我和黄生一样贫穷,但我借书和张氏的吝啬不同。那么,是我不幸遇到了张氏,还是张氏不幸遇到了我呢?知道什么是幸运和不幸,就会专注地读书,迅速地归还书籍。
为了让这些书和我一起存在。
注释:
黄生允修:指作者自己,黄宗羲。
随园主人:指随园主人袁枚。
七略、四库:指《七略》和《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两部巨著。
汗牛塞屋:形容书籍极多,如同牛舍里塞满了书。
祖父积,子孙弃者:指祖先积累的书籍,但后代却不重视,弃置不用。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指借书时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强行借用。
惴惴:担心、忧虑的样子。
摩玩:指翻阅、读书。
姑俟异日观:暂且等待将来再观看。
张氏:指张廷玉,是清代著名学者,著有《红楼梦》的批评本。
形诸梦:指在梦中看到了借书的情景。
通籍:指读过很多书。
俸去书来:指作者在官场上得到了一些书籍。
落落大满:形容书籍很多,堆积如山。
素蟫灰丝:指书籍上的尘土。
遇张乎、遇予乎:指作者借书时遇到的人,张指张廷玉,予指袁枚。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意思是,不管是幸运还是不幸,只要有书可读,就会专心致志地读,归还书籍也会尽快完成。
为一说,使与书俱:指作者希望自己的思想和书籍一起流传下去。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分段:
大量书籍却不再读书的对比。下面分段详解:
袁枚《论语别裁》中有一篇文章,大致分为两段。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主要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首先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到了黄生借书这一事件,并通过这个故事引出下面的议论。
接着在第二段,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且举了“天子”、“富贵人家”等看似有钱有势的人没有几个读书者以及其他人家里的书积压不用这些常见现象来证明这个观点。作者还通过“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话来深化论点并扩展论题,并以借来的东西和自己拥有的东西采取的不同态度做对比论证,证明了“天下物皆然”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而这种外来的压力会转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也就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在第三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作者从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方面说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三个方面的对比来阐述“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即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借书的幸与不幸的对比以及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大量书籍却不再读书的对比。整篇文章论证充分、论点明确,给我们带来了启迪。
分段详情»
故事:
黄允修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年轻人,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买书的钱不够,只能向藏书人借书。可是很多藏书人都不肯借出自己的书,因为他们珍视书籍,怕书被借出去后会遭受损害或迟迟不归还。黄允修为了能够读到更多的书,经常去找当地的藏书人借阅,但几乎每次都遭到拒绝。幸运的是,他结识了一位名叫袁枚的学者,袁枚喜欢黄允修的上进心,常常借书给他。
一天,黄允修到袁枚家里借《东坡七集》来研究一首宋词。袁枚心地善良,看到黄允修那么努力地学习,便请他一起品尝当地的荔枝。在吃荔枝的同时,袁枚还和黄允修分享了他对宋史的研究成果。黄允修感激袁枚的好意,并想向他借些银子,准备到京城去赶考买书。可袁枚却犯了难,他担心黄允修赶考失败后还不起借款,造成自己的损失。但是,他又不愿意失去这个年轻有为的朋友。
最终,袁枚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写下了一篇文章《黄生借书说》,讲述了借书的好处,在文章中,袁枚指出借来的书才珍贵,因为珍藏在别人家中的书籍价值更高,读者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珍贵和稀有。黄允修读完这篇文章后,领悟到了借书的真正意义,他也从此认为借书比买书更有用,因为只有借到好书才能真正地理解书中的知识。最终,黄允修通过艰苦的努力考上了进士,也圆了自己的书房梦。
黄允修和袁枚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学会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便能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要学会借书,因为只有借阅书籍,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力量。
故事详情»
分析:
袁枚在《论语自述》这篇文章中,阐述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这个观点的内涵和普遍意义。
首先,袁枚通过对帝王、富贵人家拥有大量书籍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读书,以及祖孙代际之间读书态度差异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对于书籍的态度存在着差异。然后,他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将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与阅读行为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接下来,袁枚指出,爱借书、借书难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而当时自己幼年时没有能够借到书,造成“形诸梦”的痛苦体验,加深了他对于书籍的珍视和重视。他还提到自己做官后依然努力读书的经历,说明了自己的用心和专注,同时也向青年读者们传达了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在文章的结尾,袁枚再次强调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指出如果学有不成,应该多反省自己、警惕自己,而非将过失归咎于他人。这一点也是对于青年读者们的教诲,希望他们能够自我反省、努力求进,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
总之,《论语自述》这篇文章在阐述“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凸显了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并对青年读者们提出了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建议,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分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注释:
读书人:指喜欢阅读的人。
黄允修: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名人,袁枚的好友。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指借书要认真对待,不要随意借来随意看。
藏书的人:指拥有大量书籍的人。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
天子:古代指皇帝。
富贵人家:指有钱、有地位的家庭。
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指在家族中,前辈们珍视的东西在后代手中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珍视和保存。
勉强向别人借来:指不太情愿但还是想借别人的东西。
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指借来的东西心有不甘地要一直玩赏,难以割舍。
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指要珍视借来的书籍,不要轻易借出或乱放。
姓张的人:指袁枚小时候的一个邻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袁枚简介: 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出生于1716年,死于1797年,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其诗文以清新淡雅著称,深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