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拼音译文赏析

  • hài
    shī
    ·
  • [
    qīng
    ]
    gōng
    zhēn
  • hào
    dàng
    chóu
    bái
    xié
    yín
    biān
    dōng
    zhǐ
    tiān
  • luò
    hóng
    shì
    qíng
    huà
    zuò
    chūn
    gēng
    huā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离愁:离别的忧愁。白日斜:太阳斜照。吟鞭:手持鞭子吟诵。东指:向东指。即:就是。天涯:边陲、边远的地方。

落红:落下的花瓣。不是:并不是。无情物:没有感情的东西。化作:变成。春泥:春天的泥土。更:更加。护:保护。花:花朵。
注释:
浩荡:广阔、辽阔。
离愁:离别的忧愁。
白日斜:太阳斜照。
吟鞭:吟诵诗歌时手中拿着的鞭子。
东指:向东指。
即:就是、就是指。
天涯:边陲、边界。
落红:指落下的花瓣。
不是:并不是。
无情物:没有感情的东西。
化作:变成。
春泥:春天的泥土。
更:更加、更为。
护花:保护花朵。


译文及注释详情»


大话诗人
大话诗人版:龚自珍,一位风流才子,晚清启蒙思想家,名闻天下。龚氏出生于官宦学者之家,自幼接受严格的“小学”训练,悟性超群,27岁就成为了举人。然而,十一年后才中进士,这也难怪他对清末政治的腐败深感不满,呼吁改革。 但命运多舛,龚氏的仕途始终不顺,只能担任卑微的官职。最终,他义无反顾地弃官南归,开启了异乡漂泊的新生活。 龚自珍大力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提出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一生追求“更法”,虽然未能实现,但在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进程中,他所提出的新观念和主张已经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社会观上,龚氏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均,呼吁改革科举制,优待“通经致用”的人才,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精英。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龚氏创作了许多针砭时弊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靡一时,传颂千古。 龚自珍,一个真正有胆有识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有着深刻的警示和启示! 大话诗人详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充满了哲理和寓意。诗人龚自珍在这首诗中,以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落花翻出新意,借此表达出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诗人看来,落花不是毫无价值的无用之物,而是具有着重要的生命价值。虽然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结束了,但一旦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继承了落花的生命,延续了生命的价值,成为新生命的源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也寓意着一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落红”的方式,让旧的生命进入一个新的循环,不断地开拓、创新、再生,从而展现出花朵的不竭生命力和空前辉煌的美丽。 诗人还通过这首诗隐喻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献身精神。他虽辞官,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希望通过自己持续的奋斗和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在这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中,也表现出了龚自珍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责任感,希望能够像春泥一样,为社会、为国家生长一片新的希望之花。 总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表达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展示了花朵转化的美好和生命延续的价值,更彰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责任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详情»


鉴赏
《己亥杂诗》第五首是中国清朝文学家龚自珍所作,描绘了他离开京城的感受。诗中既有离别的忧愁,也有回归的喜悦,展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及报国之志。 诗的前两句以抒情叙事的方式开篇,描述了诗人在离京之际的感受。他离开了故土,寓居了多年的京城,心中充满着浩荡离愁。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情绪所压倒,相反,他还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因为他终于逃出了樊笼,重返外面的天地,开始新的征程。 诗中的“浩荡离愁”和“吟鞭东指”,以及“白日西斜,”和“广阔天涯”,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回归的喜悦,两者交织在一起,产生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然而,诗人在表达离别和回归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深厚的报国之志。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抒发了诗人为国家、为百姓而奋斗的决心。他将自己比作落花,表示即使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仍希望将自己化作春泥,为花护航。这是一种非常深远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总之,《己亥杂诗》第五首是一首极具含义和思想深度的诗歌,通过离别和报国等多层次的思考和表达,展示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引领读者思考和感悟。 鉴赏详情»


赏析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一》是一首以个人离愁、忧国情感为蓝本,表现出诗人批判现实的能力与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的大型七绝组诗。这首诗的背景是龚自珍离开京城,辞官南归故里,在往返途中创作而成。 整篇诗以离愁别绪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逐渐逝去的青春和离散故园的留恋之情。同时,在表达个人情感的过程中,诗人也对时局进行了反思。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诗中流露出强烈的感时忧国之情。诗中“落红”、“化作”的经典名句,不仅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也蕴含着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人运用生动的形象描绘,将自己的离愁与对国家的忧虑融为一体,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特别是“浩荡离愁别”一句,既突出了“离愁”的澎湃和浩荡,又凸显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充分展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吟鞭东指已三更,揽衣推枕不听钟”也巧妙地借用前人的诗句,形成了艺术上的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整个诗篇的意境和感染力。 总体而言,《己亥杂诗·其一》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通过诗人自身的离愁别绪与忧国情感的交织表达,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爱国、铮铮有志的诗人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这首诗立足个人情感,表现出作者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详情»


煮酒论诗词
煮酒论诗:《离愁》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思念故乡,龚自珍辞去朝廷职务,踏上南归的路程。他挥别了北京城,眼中满载着沉重的愁绪,感叹此行颠沛流离,道出了“浩荡离愁白日斜”这悲凉的一句。在这诗中,作者将“浩荡”用在了“愁”上,形象化地表达了内心的苦楚和不安。 “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的马鞭指向了东方,那里仿佛是一个遥远的天涯海角,让人感到茫然和无助。在这一句话里,“吟鞭”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寂寞孤单的出走之路,“天涯”也是诗人心中的一种遥远而无法企及的宿命感。 然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话却展现出人性中坚定不移的美好。在诗人眼中,落红也不是没有情感的,它曾经鲜艳娇媚,现在虽已凋零,但依旧有一份柔软的情感存在。虽然花朵已经凋萎,化为春泥,但却可以保护和滋养下一季的花开。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坚守和承担。 当我们品味龚自珍的《离愁》这首诗时,能够感受到他的深情苦痛,更能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蕴。这首诗以离愁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不安,同时又从落红化作泥土,护佑生命,体现出对美好的追求和承诺。 煮酒论诗词详情»


赏析二
有很远的路要走,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交织在诗人心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诗以浓烈的离别情感展现出诗人龚自珍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和不满,也抒发了他对家国沉沦、社会激变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在诗中,作者使用“浩荡”形容自己内心所感,描述了自己的愁绪之浓,也暗示了当时的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同时,“白日斜”与“离愁”结合,表现了诗人内心离愁聚积到极致的状态,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此外,“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则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向往。诗人离开家乡,驱驰千里,马蹄声中承载着他的思乡之情。这句话虽然简单明了,但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之,龚自珍的这首《浩荡离愁白日斜》通过深情的离别与怀念,如诗如画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矛盾,也阐释了他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是一首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之作。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龚自珍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于1839年离开北京,回到了家乡杭州,并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下了一组名为《己亥杂诗》的诗作。这组诗作共有315首,记录了龚自珍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情境让龚自珍倍感愤慨。他在路途中看到了祖国多样的山河景色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这些感动和思考促使他不断地创作,成就了这组伟大的诗篇。 龚自珍是一个注重创作质量和珍惜文字的作家。在他的旅途中,每当有感而发时,就会随手写下一首诗,然后珍藏起来。315首诗没有丢失一首,这也展现出他对自己创作的认真和对文学的热爱。 《己亥杂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不仅记录了龚自珍的心路历程和对社会的反思,更揭示了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真实面貌。这组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浩浩荡荡,形容离别之情激烈而广大;愁绪,指忧愁的思维情感;日落西斜,比喻时间的流逝和别离之际;远处,指离别的目的地。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马鞭,鞭策马匹前进的工具;向东一挥,表示大力鞭策;人在天涯,形容离别后的孤独无依与迷茫。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辞官归乡,指官职辞退后回到家乡;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比喻辞官归乡的突然和不得已;春天的泥土,比喻事业和家庭的重建和发展;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指在家庭和社会中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译文及注释详情»


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