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及注释:
北风卷起地上的白草,胡地八月即飞雪。
忽然像春风一夜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飘散进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的角弓难以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穿上。
瀚海的海岸上百丈高的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结。
中军设宴款待归来的客人,胡琴、琵琶和羌笛一起奏响。
纷纷暮雪下在辕门,风吹红旗冻得不能翻动。
轮台东门送君离去,离去时天山路上满是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只留下马蹄痕迹。
注释:
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吹草地上的草都被卷起来,折断了。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人的天空在八月也下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突然间像春天的一夜风来了。
千树万树梨花开:千树万树的梨花都开了。
散入珠帘湿罗幕:梨花的花瓣飘散进珠帘和湿罗幕里。
狐裘不暖锦衾薄:穿着狐皮大衣也不暖和,锦缎被子也很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的角弓拉不满,都护的铁甲很冷,难以穿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广阔的海洋结成了百丈厚的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笼罩着,万里间凝结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设宴款待归来的客人,有胡琴、琵琶和羌笛的音乐。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暮色中纷纷飘落的雪花落在辕门上,风吹得红旗冻结了,无法翻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轮台东门送别。
去时雪满天山路:离开时,天山路上积满了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再也看不见你,只留下马蹄印在雪地上。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性边塞诗作品之一,它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边塞壮丽景色和边防将士们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这首诗通过敏锐观察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战友真挚感情的表达。
诗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早晨看到的雪景和突如其来的奇寒为开端,接着以前面四句写景色的奇丽和后面四句写雪后严寒为过渡,引入第二部分,描写了军营里的生活情景。在这里,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并借此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气和坚毅不拔的精神。最后,诗人通过描写送别场面来结束这首诗,表达了对归京使臣的祝福和美好憧憬。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岑参运用了大量具体形象的描写手法,如“枝头积雪”、“珠帘飞雪”等,使诗歌更具生动感和形象感受。同时,他也运用了许多寓意深刻的修辞手法,如将挂在枝头的积雪比作一夜盛开的梨花,就意味着归京使臣即将踏上回家的旅程,而后面所描述的寒冷天气与将士们的坚韧不拔,也寓意着忠诚和坚强。
总的来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边塞诗,虽然描绘了边防将士的生活艰苦和赴危险地区执勤的危险性,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热爱、对战友真挚情感的感人之处。岑参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到诗歌中,表现了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热爱,使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岑参创作了《登高》这首诗。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不断,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次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这段时间里,他体验了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并形成了长期的观察和感悟。
在公元754年,岑参第二次出塞,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则是他的前任,正是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唐代都城长安)的路上,岑参创作了这首诗。
《登高》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塞外景色的深深感慨,其中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与坚定,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情与豁达,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与悲凉。
这首诗作于唐朝盛世,但它所表现出的军旅情怀和塞外孤独景象却让人感到历久弥新,也成为诗人岑参的不朽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人的妙笔使得此诗描绘出了雪的壮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不解。全诗贯穿着“奇”的主题,写出了北地风雪的变幻无常、猛烈异常,以及南方人目睹大雪的惊喜和好奇。 诗中的“白草折”和“北风卷地”等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也为此诗增色不少。通过对梨花与雪花的相互比拟,诗人塑造出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象,充分展现了自然之美,让读者洋溢在大自然的魅力中。
总的来说,此诗充满了新颖、生动、奇特的描写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将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鉴赏详情»
大话诗人:
自古以来,诗歌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而在唐代,岑参是一个卓越的诗人。岑参出生于约715年,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与另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齐名,被人称为“高岑”。
在天宝十三年(754)的时候,岑参跟随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塞,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在边塞中经历了种种艰苦和考验,但这并没有让他失去对祖国的热爱。相反,他的创作活动更加积极,刻画了无数英雄事迹,表现了慷慨报国的精神。
岑参的诗歌大多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为描写对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特色,色彩斑斓、意境深邃。岑参的诗歌感染了许多后人,宋代大诗人陆游也对他十分推崇,曾说他是“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士兵们在辽阔的边疆上所经历的艰辛和战争中的荣光。他的创作充满了阳刚之气、振奋人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
大话诗人详情»
煮酒论诗词:
《煮酒论》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寒冬将尽春已近,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君独称得上诗人。
军中送客赴远方,
借问东风何时来?
但看雪花似海洋,
不觉塞外变桃源。
漫步雪野想往事,
岁月悠悠难再回。
但愿此身常相伴,
飘逸江湖任潇洒。
此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诗中运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奇比喻手法,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首充满空灵、似梦非梦的诗篇,越看越觉得肆意潇洒。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诗人故事:
在天宝十一年的时候,五位诗人相聚于慈恩寺塔,
登高凭栏,吟诗作对。
杜甫、高适、薛据和储光羲,
都是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才子。
而其中最为年轻的岑参,
却因历经边塞生活,脱颖而出。
岑参的诗作雄浑豪放,别具一格,
在几位大诗人之间也不显得黯淡。
最终杜甫的《诸公登慈恩寺塔》夺得第一,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则获得第二。
这场大雁塔咏诗之会,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盛事,
也成为了文坛中的一段佳话。
自此以后,这些大诗人的名字,
便在文学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们的诗作也被世人传颂至今。
诗人故事详情»
译文及注释: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 北方的寒风刮过大地,把白色的草都吹折了。在胡地,即使是在八月份,天空也飘洒着雪花。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 突然间,仿佛一夜之间春天的微风吹来,好像千百万树梨花同时怒放。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 雪花飘入珠帘之中,弄湿了薄纱帷幕。即使穿上厚重的狐裘,也难以取暖,锦缎被子更是显得单薄不堪。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 将军们的手因为寒冷而冻僵,无法拉开弓箭。铁甲也变得冰冷刺骨,让人难以忍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 沙漠中的河流都结成了厚厚的冰层,百丈之上可以看到冰层上的裂纹。天空中弥漫着阴沉的云层,显得异常忧伤。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 主帅在帐中设宴款待即将归去的客人,胡琴、琵琶和羌笛一起奏响,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 傍晚时分,大雪仍然纷纷扬扬。红旗因为寒冷而僵硬,甚至连风也无法让其动弹。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 在轮台东门外,众人一起为你送行,祝你平安。当你离开时,大雪已经覆盖了通往天山的道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 山路弯曲崎岖,已经看不到你的身影了。只有雪地上留下了一行马蹄印。
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