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拼音译文赏析

  • jué
    màn
    xìng
    jiǔ
    shǒu
    ·
    sān
  • [
    táng
    ]
  • shú
    zhī
    máo
    zhaī
    jué
    xiǎo
    jiāng
    shàng
    yàn
    lái
    pín
  • xián
    diǎn
    qín
    shū
    neì
    gēng
    jiē
    feī
    chóng
    zháo
    rén

原文: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译文及注释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燕子们熟知这座茅屋,它又低又小,它们常常飞到江边来。
它们用泥巢点缀着琴书,还有飞虫不断地飞来咬人。
注释:
熟知:熟悉、了解。
茅斋: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茅屋。
绝低小:非常矮小。
江上燕子:指燕子在江边飞舞。
故来频:经常来。
衔泥:指燕子用泥巢筑巢。
点污:弄脏。
琴书:指古代的书籍和乐器。
更接:不断地接连。
飞虫:指蚊子、苍蝇等昆虫。
打着人:指昆虫在人身上飞舞或叮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三》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描写了燕子频繁飞入茅斋书斋中的情景,表达了草堂困居的抑郁心情。 诗歌开篇便写出茅斋极度低矮狭窄,燕子因为局促的环境更容易筑巢,于是“故来频”。接下来的几句则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衔泥点污了琴书,追捕飞虫碰着了人。这种精细的描写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的细腻心境。此时,茅斋被频繁进扰的燕子所占据,主人难以容身,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王嗣在《杜臆》中评价此诗:“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里的“不可人意”是指草堂中的孤独和困窘,这种感情并非单纯由燕子进扰所引发,而是由草堂孤寂的环境带来的。在杜甫的诗中,景物与情感密不可分,构成了完美的画面,它们相互映衬,既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鲜活。 总之,这是一首通过具象事物的刻画反映出诗人内心抑郁的诗篇,语言平实自然,情景真实感人,体现出诗人的真挚情感和细腻笔触,是杜甫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赏析详情»


译文
杜甫、汉字译文、江上、燕子 江上燕知名处,茅屋何足言。常来筑巢巢泥少,洒落琴书间。啄食飞虫绕人转,不知惊觉心如鸟。 译文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