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译文及注释: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排比:一种修辞手法,指用同样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列举出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情况。
铺张:过分豪华、奢侈。
特一途:特指一条路,表示独一无二、独特。
藩篱:围墙、栅栏,比喻障碍、限制。
如此:这样。
亦:也。
区区:微小、不足道。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少陵: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故乡少陵。
连城璧:指少陵的名胜古迹——连城璧,是一块玉石,传说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勾践所用的玉璧。
争奈:可惜、遗憾。
微之:微小的、不起眼的。
识:认识、了解。
碔砆:一种石头,比喻平凡、不起眼的东西。
注释:
排比铺张:指句子中使用了排比手法,即连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以增强表现力。
藩篱:指围墙、篱笆等障碍物。
连城璧:指一种名贵的玉石,传说中有连城之美,因此价值连城。
微之:指微不足道的人。
识碔砆:指鉴别真伪的能力,碔砆是一种玉石,也指珍贵的东西。意为少陵虽然有连城璧这样的珍宝,但是被不懂得珍惜的人所忽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元好问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在元稹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他对杜甫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方面李白连它的门墙也达不到。然而,元好问认为,尽管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过于雕琢和堆砌有些副作用。宋代的江西诗派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因而,元好问认为杜甫的排比铺张只是一种手法,过分称颂这种手法会导致错把似玉的石块当成连城璧,同样也体现了他反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以及对诗歌社会现实内容的关注。
从元好问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诗歌创作有着高度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文艺创作一定要注重社会现实内容和思想准确性,而不是片面强调技巧、形式。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对人类文化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对于杜甫的评价,元好问也表达了个人的看法,并且指出了杜甫诗歌中的不足之处。这种对于先贤的正视和尊重,同时也不忘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让人感到很受启发。
总之,这篇文章是元好问对元稹评论杜甫的再评论,通过对杜甫诗歌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思想深邃、眼光独到的文学大师。
赏析详情»
注释:
元好问、特、少陵、天宝中
1. 特,只是: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只是”,来源于《诗经》中的“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2](https://en.m.wiktionary.org/wiki/%E7%89%B9)]
2. 少陵:少陵,是指杜甫在唐朝天宝年间居住的地方,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的杜陵山下,故称“杜陵野客”或“杜少陵”。[[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7%94%AB)]
3. 天宝中:天宝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公元742-756年间。[[4](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9%E5%AE%9D/364344)]
4. 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杜甫在唐朝天宝年间以及后来的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长安,共约十年之久。[[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7%94%AB)]
5. 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杜甫在长安居住期间,曾住在杜陵山下的某处,距离汉宣帝陵很近,故称为少陵。[[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7%94%AB)]
6. 故世称杜少陵:由于杜甫曾居住在少陵,并以此作诗,《少陵野老》便成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因此,杜甫也被后人尊称为杜少陵。[[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7%94%AB)]
7. 微之,元稹字:微之是元好问的字,也是他的号。元稹是另一位唐朝的文学家,与元好问并无直接关系。
注释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