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译文及注释: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土花曾染上了湘娥的黛色,她的泪水像铅一样难以消散。谁在敲打着这清雅的韵律,不是用犀牛角,而是用凤凰羽毛。
它们应该长久地陪伴在端溪的紫色中,像割下秋天的潮水一样。鹦鹉偷偷地教唱,才能听到前面的玉萧声响。
注释:
土花:指土家族的花纹。
曾染:曾经染过。
湘娥:指岳阳楼中的“岳阳三娥”,其中之一。
黛:黑色的颜料,用于画眉。
铅泪:指画眉时用的液体颜料。
清韵:指清脆的声音。
谁敲:指谁敲击。
犀椎:古代用来敲击乐器的一种工具,通常用犀牛角制成。
凤翘:指凤凰翘起的羽毛。
端溪紫:指端溪紫石,一种紫色的宝石。
割取:指切割。
秋潮:指秋天的潮水。
鹦鹉:指鹦鹉螺,一种海洋生物。
偷教:指偷学。
玉萧:指玉笛。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纳兰性德的《临江仙·深院月如钩》描绘了一段深隐的恋情,令人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上片中,纳兰性德描绘了与那个可爱的人在深夜里偷偷幽会的情景。尽管这种行为是违背礼仪的,但两人内心早已被彼此的情感所牵引,勾起了无限的渴望。下片中,词人表达了他们本应该相守却最终分离的遗憾。这份遗憾也成为了表达词人痴情的媒介。结尾两句“偷教鹦鹉学舌,只恐夜深花睡去。”更是展现了词人对那位可爱之人刻骨相思的情感,越发凸显出那份无法抑制的爱意。
纳兰性德的词语虽然含蓄婉曲,但情感却直击人心,读者仿佛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味到这场深隐的恋情,这也正是纳兰性德词作中的一大特色。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来展现出词人的内心情感,刻画出一幅美丽而又伤感的画面。读完这首词后,人也不禁为那份遗憾和相思所感动。
赏析详情»
注释:
这是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诗的部分内容,以下是对每句话的注释:
1. 土花二句:描述湘妃竹被苔藓覆盖的情景,土花指的就是这些苔藓。铅泪则是指晶莹剔透的眼泪,借此来形容苔藓的美丽。
2. 清韵二句:形容竹林摇曳时的清雅和谐之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凤翘是一种古代女子的首饰,此处用来代表诗人所爱的女子。
3. 只应二句:意思是说应该将秋天的景色和情感用诗歌来写出来。端溪紫指的是紫色的端溪砚,表示书写之事。秋潮则是指秋季的景色和情感。
4. 鹦鹉二句:描述诗人将自己的相思之情教给了鹦鹉,希望它能传达给所爱的人。方响指的是一种打击乐器,而玉箫则是代表诗人所爱的女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希望。
注释详情»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出生于满汉融合时期,家庭有贵族背景,兴衰与王朝国事有关。他曾在宫廷任职,但渴望过平淡的生活,他的诗词创作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他的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