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xiàn)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duǎnhè)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yuán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duǎnhè)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鉴赏:
《公输》一文通过讲述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墨子为实现“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以及他针对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实现和平。
在这篇文章中,墨子对战争的性质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清楚地指出楚攻宋之不义,为了制止战争的发生,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并以实际行动去打击敌人。正因为他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尽管当时楚大宋小,楚强宋弱,楚攻宋之心蓄谋已久,但墨子终于成功制止了这场战争。这既与墨子的机智善辩有关,又与他针对敌人的要害展开攻势密切相关。
首先,墨子从道义上击败了敌人。他一开始就向公输盘表明自己是为了制止北方侮臣的不义行为而来,引出公输盘的“吾义固不杀人”的回答。但他又指出,兴师动众攻打宋国并杀害更多的人,才是更大的不义之举。这样一来,墨子在道义上就占据了上风。
其次,墨子深入分析了楚王的心理,抓住了楚攻宋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楚王发动战争有两个原因:一是想扩大国土,二是想提升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于是,墨子通过言辞和行动同时给楚王制造压力,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和虚荣会导致战争的发生,进而考虑到和平的价值。这种针对敌人要害的攻势,最终使得墨子成功说服楚王停止了战争。
总之,《公输》一文体现了墨子一直以来的“非攻”思想,强调了道义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展现了墨子勇于实践、不畏强权的精神。这篇文章从历史角度对战争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以及如何在道义和实力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墨子针对敌人要害展开攻势的策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鉴赏详情»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以及他的理念如何影响别人。在这篇文章里,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同时,这篇文章也揭示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突出了墨子的正义和善良。总之,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主题思想详情»
写作背景:
城器械之机,强行攻打宋国。墨子深受挫折,但不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努力宣扬“非攻”、“兼爱”的思想,从而得到了后人的赞誉和崇敬。
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他深深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解决人民的问题。墨子提出的“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是基于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和洞察,是他对这个时代和未来的理想和追求。
面对楚国攻打宋国的局面,墨子不忘初心,毅然决定亲自奔赴楚国劝阻楚王,用智慧和道义说服楚王放弃进攻。虽然最终没有改变楚国攻打宋国的命运,但墨子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钦佩。
墨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楷模,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反思历史,了解历史,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在墨子的精神指引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持续努力,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奋斗。
写作背景详情»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本文采用三段式结构,首先介绍了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的故事,然后指责楚王攻宋之不智,最后写出了挫败公输盘的进攻并揭穿其阴谋。每一段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支持论点,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2. 采用类比说理方法:文章采用类比的说理方法,通过将不同情境与目标情境进行比较,来推进自己的观点。例如,作者将楚王攻打宋国比喻成“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用这种类比方式来强调楚王的做法极为不智。这种说理方式生动活泼,易于引起读者共鸣。
3. 运用排比和比喻手法:为了生动地描绘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和情境,本文用了一些排比和比喻手法来增强表现力。例如,“墨子言辞虽不刻薄,却被公输盘所吸收,犹如汪洋大海收纳细沙”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公输盘对墨子言辞的吸收和接受,并且用排比的方式来强调公输盘接受的言辞多如海水中的细沙子。
4. 末段简洁有力:文章结尾采用了一种平实的风格,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总结整篇文章,强调墨子与公输盘较量的结果和意义。这种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使得全文更加深入人心、生动有力。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了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层次,采用类比说理方法和排比、比喻手法,以及简洁有力的结尾,突出了墨子的理念和思想,并刻画了他和其他人物的形象,具有说服力和鲜明性。
写作特点详情»
译文及注释:
到邻人只有粗粮渣子就想去偷。这样的人,难道能成为您的忠诚之臣吗?请您三思而后行。”
公输盘听了墨子的话,认识到攻打宋国的错误之处,决定不再参与其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利益和道义时要有良知和原则,不能追求短期的得失而放弃自己的良心和人性。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自古以来,词语的用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词类活用的现象。比如说,“言”原本是一个名词,但现在可以用来表示动词,即说话或传达信息的意思。又比如,“义”原本是一个名词,但现在也可以用来表示动词,“坚持道义”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机变”是一个动词,但它也可以被用作名词,表示巧妙的方法或策略。而“绝”原本是一个形容词,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来表示动词,即杀光或杀尽的含义。
另外,“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但也可以用作名词,表示众多的人群。在文言中,“寇”本意为侵略者,但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入侵。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形容词被用作动词,比如“满”,表示充满。一些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比如“守圉”,表示守卫城墙的方法。
除了词类活用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词语的古今异义。比如“古义”中的“金”,在古代指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而在今日常常表示“金银”之意。同样,“地方”在古代指土地方圆,而在现代则表示领土或土壤。
还有一些词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比如说,“焉”可以和“作为”合用,表达疑问语气。而“为”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制造”或“当作”。
总之,语言是一种活的、变化的东西,词语的使用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
文言现象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