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及注释:
城上斜阳,画角哀鸣。沈园已非旧时模样,池台已不再。伤心桥下,春波绿草。曾经有惊鸿照影而来。梦已断,香已消,四十年已过去。沈园的柳树老了,不再吹起绵绵的风。我在稽山土地上行走,仍然怀念着那些已经消逝的痕迹,心中涌起一股悲伤之情。
注释:
城上斜阳:城墙上的夕阳斜照。
画角哀:指吹奏悲哀的角笛。
沈园:指苏州沈园,一座著名的园林。
非复旧池台:旧时的池塘和台阶已经不再存在。
伤心桥下春波绿:指沈园内的伤心桥,春天时波浪翻滚,绿意盎然。
曾是惊鸿照影来:惊鸿指高贵的鸟类,比喻美丽的女子。照影来指借助水面映照,比喻美丽的女子在水中映照出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指作者梦中的美好回忆已经消逝了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指沈园内的柳树已经老去,不再吹动细长的枝条。
此身行作稽山土:指作者已经离开了江南,到了稽山。
犹吊遗踪一泫然:指作者仍然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心中涌起一股感伤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诗歌鉴赏的主题是“沈园悼亡”,在作者陆游七旬五岁时,他重游沈园,重温了那些曾经留下芳踪的地方,寻找青春幻觉,却只发现美的瞬间性。全诗通过作者回忆往事、追思逝者,表达了对沈园之美的悼念之情,以及对岁月流转、生命无常的感叹之意。
首先,诗歌开头通过描绘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营造出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提前预示接下来的诗歌主题:沈园悼亡。随后,作者通过回忆与唐琬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爱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然后,诗歌通过描述沈园的变化,抒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作者重回当初曾经留下芳踪的池台,却发现连池台都已经不可辨认,这也许是时间的残酷,也许是岁月的磨蚀,作者正在慢慢失去曾经的记忆。这种虚幻和失落的感觉,更加凸显了作者对曾经美好岁月的留恋之情。
最后,诗歌以“香消玉殒”表达了作者对唐琬逝去的哀悼之情。此时,作者已年过古稀,也正处在生死对话的境界中,他感叹沈园杨柳的苍老,寓意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爱人的怀念之情。即使岁月荏苒,即使时间流转,爱情之线从未断裂,这种惦念与思念之情将永存。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沈园的游历、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逝者的悼念,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之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人的深深思念和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随着诗歌的叙述和描绘,逐渐升华成为一种深婉动人的艺术享受。
鉴赏详情»
译文:
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城墙:一座城市周围的高墙。
角声:官员上班时吹奏的号角声。
哀痛:忧伤、悲伤。
沈园:指苏州沈家园,一座有名的园林。
亭台池阁:指园内的一些小型建筑,如亭子、台阁、小池塘等。
碧绿:形容颜色青翠。
侧影:指一个人或物体的侧面形象。
惊鸿一现:比喻美女或好景等很快消失。
柳树:柳树的意象代表岁月流逝,生命的脆弱,以及对过去的眷恋。
柳绵: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也是春天的象征。
古稀之年:指人生八十岁。
行将就木:快要死了的状态。
凭悼:依照悼念的习俗进行祭奠。
译文详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代表作品《游山西村》,《钗头凤·红酥手》,《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卜算子·咏梅》,《示儿》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