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拼音译文赏析

  • qiū
    meì
    ·
    yuè
    shí
    liù
    wǎn
    dēng
    gāo
    xìng
    tíng
    wàng
    cháng
    ān
    nán
    shān
  • [
    sòng
    ]
    yóu
  • qiū
    dào
    biān
    chéng
    jiǎo
    shēng
    fēng
    huǒ
    zhào
    gāo
    tái
    beī
    zhù
    píng
    gāo
    leì
    jiǔ
    xìng
    yōu
    zaī
  • duō
    qíng
    shuí
    nán
    shān
    yuè
    yún
    kaī
    qiáo
    yān
    liǔ
    jiāng
    chí
    guǎn
    yìng
    dài
    rén
    lái

原文: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相关标签:爱国秋天宋词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秋天到了边城,角声悲哀,烽火照亮高台。悲歌和琴声交织在一起,站在高处畅饮美酒,这种兴致真是无比悠闲。

多情的人谁能比得上南山上的月亮,特别是在夜幕降临时,云彩散开。灞桥上的烟雾和曲江池中的楼阁,都在等待着有情人的到来。
注释:
秋到边城:秋天到了边境城市。
角声哀:角声悲哀。
烽火照高台:烽火照亮高台。
悲歌击筑:悲伤的歌声和琴声。
凭高酹酒:站在高处喝酒。
此兴悠哉:这种兴致真是愉快。
多情谁似南山月:没有谁比南山的月亮更多情。
特地暮云开:特别是在夕阳下云彩散开。
灞桥烟柳:灞河桥上的烟雾和垂柳。
曲江池馆:曲江池边的宫殿和楼阁。
应待人来:等待人们的到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望长安》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和对抗金胜利在望的词作。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爱国壮志。这篇词以夜晚登高望远为背景,用一个“望”字表达诗人等待胜利的心情。诗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的“哀”字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自然和人事相互交融,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意境感受。 词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将现实与想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鼓角声、烽火以及南山之月的描绘,传递出作者对国家沦陷和民族危亡的深刻关注,展示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在下片中,作者则表达了对收复关中成功的期待和向往。这种从悲哀到高兴的情感转变,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此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地理和历史典故,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例如,“南山”指的是当时临近长安的一座山峰,而“平安火”则是唐代边防战争中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边军士兵的一种希望和信仰。通过这些典故的引用,作者更为深刻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主题思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总体来说,佚名的《望长安》是一首传达爱国情感和对胜利的渴望的优秀词作。通过对现实、历史、自然等多重元素的描绘,作者将个人的心灵状况与时代大势完美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则天下有容”的伟大精神。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佚名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一生怀有着抗金救国的壮志。然而,在四十五岁之前,由于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他的抗金愿望一直难以实现。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在这段时间里,陆游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更多的释放和表达。特别是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的高兴亭,当他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 陆游在南郑期间写下了不少表达爱国热情的诗词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秋波媚》一词,这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在南郑的壮志和豪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家园、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首词所表达的爱国热情和抗金之志既是陆游个人的心声,也是广大中国人民在抵御外侮中共同的情感体现。通过这篇作品,陆游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忠良之士,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 秋意:指秋季的气息和景象。 边城:指处于边境地区的城市。 号角:古代军队用来传递命令或号召的乐器,通常用牛角或羊角制成。 平安烽火:指军队在战争中所发的示警用的烽火,也可表示安全之意。 高兴亭:地名,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裕固族自治县。 击筑: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类似于现代的吉他,形状长而扁。 南山明月:指南方山区的明亮月光,用以比喻魅力和超凡脱俗之意。 暮云:指晚霞或夕阳余晖。 灞桥: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地名,在唐代为渭河上的一座桥。 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地名,古代皇家园林。楼台:指建筑物中的高层平台式结构。 月下伫立:在月光下静静地站立。 收复关中:指收复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此处特指收复著名的关中平原地带。 胜利归来:指取得战争胜利后返程回到自己的国土。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陆游简介
宋朝 诗人陆游的照片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代表作品《游山西村》,《钗头凤·红酥手》,《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卜算子·咏梅》,《示儿》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