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译文及注释: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释:
琵琶:一种弹拨乐器。
胡沙:指西域沙漠地区。
姚黄:指一种黄色的花卉。
仙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王母:道教中的女神,掌管女性之神。
欢阑:指宴会结束后的场景。
琼宴:指神仙的宴会。
铜驼: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骆驼。
男儿慷慨:指男子应该有豪迈的气概。
昭阳:指汉武帝的后宫。
铜雀:指汉武帝的宫殿中的一种装饰品,形似鸟。
金瓯:指一种金制的酒器。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词是一首饱含慷慨悲愤的抒情诗,描绘了代王夫人王清惠北行途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亡国之痛和敌人的仇恨、自我坚守的决心。作者通过运用多个典故,将王清惠的遭遇与历史上其他悲壮事件相提并论,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上片写塞外的荒凉和王清惠被掳北行的痛苦,通过姚黄被挖、琵琶自语、金铜仙人被拆迁等典故凸显出灭亡的残酷和不幸。下片则表现出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和绝不妥协的决心,通过国破家亡、昭阳殿、铜雀台等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气节的高度敬重。
整篇词语言华丽、典故丰富,通过对历史上的经典故事的融合,在激发读者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敌人的坚定斗志。这实际上也是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的表现。因此,这首词展现了作者领袖风范、坚定信仰和爱国情怀,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
鉴赏详情»
注释:
《满江红》是一首传唱千古的词,其作者为代王夫人王清惠。她是宋朝后宫中的昭仪,宋亡后被掳往大都,在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此词因而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该词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于是用王清惠的口气代替她重写了结尾部分。
在词中,还出现了一些经典典故。比如,“姚黄”指的是名贵的牡丹;“仙人”则是指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造的金铜仙人;“雨淋铃”是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时思念贵妃所写的诗歌名;“铜驼恨”讲述了晋代索靖预言天下将乱,他曾在洛阳宫门前指着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而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嚼穿龈血”是指唐代张巡在作战时经常咬碎自己的牙齿,流露出他的愤怒;“铜雀”是曹操所建的台名。这些典故渗透在词中,增加了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注释详情»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未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他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他的著作描述了抗元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南宋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被誉为“南宋第一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