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译文及注释:
繁华的灯火夺去了晴朗的光辉。戏鼓声侵袭着明亮的夜色。寻找旧时的同伴,感受中年的情味别离。
在浅画的镜子里描绘着眉毛,深深地拜倒在楼西的月光下。人们散去,市井的喧嚣渐渐消失,进入了忧愁的季节。
注释:
繁灯:指繁华的灯火。
夺霁华:夺取了晴朗的光辉。
戏鼓:指庆祝活动中的鼓乐。
侵明发:指鼓声穿透了明亮的天空。
物色:寻找。
旧时同:指旧日的朋友。
情味:情感的滋味。
中年别:指中年时期的离别。
浅画镜中眉:指轻轻地画眉毛。
深拜楼西月:指深深地向西楼的月亮鞠躬。
人散市声收:指人们散去,市场的喧嚣声也渐渐消失。
渐入愁时节:指渐渐进入忧愁的时节。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元宵节夜景和生活的鉴赏,主要描述了作者对自己中年状态、世事沧桑以及友人和美满夫妻生活的羡慕和自己生活的愁苦等情感的抒发。作者的笔触写出元宵夜晚灯火通明、锣鼓声不决的繁盛景象,而自己则已入中年,情味自别,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文章通过“繁灯”两句来概括元宵节的繁华盛况,并在描写物色依旧之中,刻画出对时光流转、生命之短促的感慨。下片则从闺情角度转写陈敬叟之妻在家画眉拜月盼夫早归,而陈敬叟却留滞临安,隐含对友人和美满夫妻生活的羡慕。文章的结尾强化了主题,点出人生必将面临欢乐与忧愁的交替,寄托了作者委曲幽怨、忧愁的心绪,让人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内涵。整篇文章层次分明,真实而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元宵节的繁灯丽彩夺去了明月的光华,喧闹的戏鼓声一直响至天亮。习俗(xí sú)风情与以前没什么两样,只是人到中年,情味有些凄凉。像汉朝的张敞,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眉,一起在楼中赏月,祈求天长地久。欢乐的人们渐渐散去,街上如往常般寂静,而我的心情却渐渐感到有些忧伤。
注释:
1.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2. 繁灯丽彩:指元宵节时挂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彩灯,照亮了整个城市。
3. 喧闹的戏鼓声:传统元宵节活动之一是唢呐戏、锣鼓戏等表演,带来了一片热闹的气氛。
4. 习俗: 指在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传统活动和习惯,如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等。
5. 情味:指情感和意境。
6. 张敞:汉朝官员,以文学才华著称,与妻子倾心相爱,情感深厚。
7. 明镜:明亮的铜镜。
8. 祈求:祈求天长地久是古代文人雅事之一,表达对情感美好的期待。
9. 忧伤:指心情有些沉重和不舒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克庄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他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如“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推动了词艺术的发展。他的著作有《刘克庄集》、《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