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拼音译文赏析

  • líng
    chūn
    ·
    zǒu
    zǒu
    lái
    sān
    bǎi
  • [
    sòng
    ]
    xīn
  • zǒu
    zǒu
    lái
    sān
    bǎi
    weí
    liù
    guī
    shí
    shì
    yìng
    shì
    wàng
    duō
    shí
  • biān
    ér
    guī
    xīn
    xíng
    chí
    miǎn
    xiāng
    fán
    què
    ér
    xiān
    bào
    rén
    zhī

原文: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相关标签:婉约

译文及注释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走来走去三百里,定下五日归期。六日归时已经疑惑,应该是望了太久。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鞭打马儿归去,心急马却行得慢。不免让喜鹊儿烦恼,先去报告那个人。
注释:
走去走来三百里:走路来回总共三百里。

五日以为期:计划用五天时间完成。

六日归时已是疑:到了第六天回来时,已经开始怀疑是否能按时完成。

应是望多时:可能是因为一直期待着回家,所以时间感觉过得很慢。

鞭个马儿归去也:骑马回家。

心急马行迟:心急但是马却走得慢。

不免相烦喜鹊儿:不禁让喜鹊感到烦恼,因为它们一直在等待着主人回来。

先报那人知:喜鹊先告诉主人回来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解
辛弃疾的这首小令《浣溪沙·春晚》与其前一首《青玉案·元夕》, 都是怀人之作。然而,两首词的基调截然不同。前一首《青玉案·元夕》以其凄苦的调子表达了离别之痛,而这首《浣溪沙·春晚》则以其欣悦的调子来咏叹短暂别离之情。 这首小令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极富有民歌情味,其蕴含的感情也是朴实和真挚。词曲相合,旋律轻盈灵动,如似敦煌曲子遗风,承袭了早期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 此外,这首小令采用了典雅细腻的手法,画面生动、感情真挚。通过对女子的外貌、装扮、行为以及环境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柔情、良善、细致入微的形象,即使在短幅的小令中,也充分展示出辛弃疾娴熟的词艺水平与才华。 总之,这首小令《浣溪沙·春晚》通过其朴实、真挚、富有亲和力的民歌情味,以及充满艺术魅力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手法,成为一篇充满生命力和情感力量的词作。 评解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