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拼音译文赏析

  • xīn
    láng
    ·
    yòng
    qián
    yùn
    sòng
    shū
    gāo
  • [
    sòng
    ]
    xīn
  • jūn
    shī
    shuō
    chàng
    yīn
    jūn
    tiān
    hào
    dàng
    dòng
    tíng
    jiāo
    qiān
    chǐ
    yīn
    chén
    dào
    weí
    yǒu
    céng
    bīng
    xuě
    zhà
    jiàn
    hán
    shēng
    máo
    jiā
    rén
    duō
    báo
    mìng
    duì
    lái
    piàn
    shāng
    xīn
    yuè
    jīn
    lěng
    diào
  • tiān
    chǐ
    jūn
    jiā
    bié
    kàn
    chéng
    kōng
    lóng
    cǎn
    dàn
    fēng
    yún
    kaī
    wàng
    guàn
    shén
    zhōu
    bái
    xiāo
    cán
    zhàn
    tàn
    zhū
    rén
    qīng
    jué
    bàn
    kuáng
    beī
    fēng
    tīng
    zhèng
    zhèng
    zhèn
    yán
    jiān
    tiě
    nán
    gòng
    beǐ
    zhèng
    fēn
    liè

原文: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相关标签:送别

译文及注释
细细地说起你的诗篇,余音缭绕,宛如天空浩荡无垠,洞庭湖泊草木茂盛。千尺高崖上的阴影,尘埃无法到达,只有层层积雪和冰霜。初次见到,便感到寒意袭来,毛发竖立。自古以来,佳人多有薄命,对于这片伤心的月色,只能黯然神伤。金屋冷落,夜晚弹奏着古琴。

离开了五尺高的君家,眼望着空旷的天空,鱼龙悲惨,风云变幻。远眺着衣冠楚楚的神州路,白天消磨残留的战争残骸。叹息着夷甫、诸人的清高孤绝。深夜里,狂歌悲怆,风声呼啸,听着阵马在檐间铁马擂鸣。南方和北方,正在分裂。
注释:
1. 怅余音:思念余音。
2. 钧天浩荡:形容天空辽阔无边。
3. 洞庭胶葛:指洞庭湖的水草茂盛。
4. 千尺阴崖:高达千尺的阴暗峭壁。
5. 惟有层冰积雪:只有层层积雪。
6. 寒生毛发:形容寒冷刺骨,令人毛发倒立。
7. 一片伤心月:形容月色悲凉,令人伤感。
8. 金屋冷:指宫廷冷清无人。
9. 夜调瑟:指在夜晚弹奏古琴。
10. 去天尺五君家别:离别天尺五君的家。
11. 鱼龙惨淡:形容景象凄凉,如鱼龙失水。
12. 白日销残战骨:指战争的残酷,白天也无法掩盖。
13. 夷甫、诸人清绝:指夷甫等人的清高孤绝。
14. 铮铮、阵马檐间铁:形容战马的嘶鸣声和铁器的撞击声。
15. 南共北:指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辛弃疾创作的词作《鹧鸪天·送杜叔高》的赏析。词作写于公元1189年,当时杜叔高从浙江金华来到江西上饶探访作者,作者因此而作此词送别。词作的题目为“用前韵”,是指词作使用了作者之前寄给陈亮的同调词韵。 本词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词友杜叔高的深情厚意和离别之情。首阕头句“细把君诗说”就显示出作者对杜叔高诗作奇美的欣赏。接着,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形容了杜叔高的诗歌气势磅礴、风骨清峻,令人毛发生寒,读之如听到传说中的天帝和黄帝乐工演奏的乐章的余韵,动人心魂。作者的描述不仅说得很细,而且说得极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既富诗情,亦有画意。 下阕则是哀叹杜叔高的萧索境况,作者化用苏轼《薄命佳人》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用古代佳人的命运反映出杜叔高困顿萧条的境况,情感真挚、深沉。 最后,整首词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杜叔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其才华的认可。同时也暗示着,就像菱枝虽然柔弱但能支撑风波,桂叶虽然脆弱但能放出芳香,人的韧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都能在逆境中闪耀光芒。 总之,这篇词作的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凸显出辛弃疾娴熟的词作创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体现出他对友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赏析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