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及注释: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不要说鲈鱼好吃,尽是西风,季鹰还未归?去问田地和房舍,怕会羞愧,刘郎才华横溢。可惜时光流逝,忧愁风雨,树木依旧。请问谁能呼唤,红巾翠袖,擦拭英雄的泪水!
注释:
楚天:指楚地的天空。
千里清秋:形容秋天的景色清爽明朗,视野开阔。
水随天去:指秋天的天空和江河湖海的水面融为一体,景色壮美。
秋无际:形容秋天的景色广阔无边。
遥岑远目:远望山峰,眼界开阔。
献愁供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痛苦。
玉簪螺髻:古代女子的发饰。
落日楼头:指夕阳西下的景象。
断鸿声里:指鸿雁南飞的声音。
江南游子:指在江南地区游历的人。
吴钩:古代著名的兵器,也是楚国的国宝。
栏杆拍遍:指在栏杆上拍打吴钩,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鲈鱼:一种美味的鱼类。
尽西风:指秋天的西风吹尽了鲈鱼的美味。
季鹰:一种猛禽,指秋天的季节。
求田问舍:指向别人求取田地或者问候别人。
刘郎才气:指刘禹锡的才华。
流年:指时光流逝。
忧愁风雨:指生活中的痛苦和困难。
树犹如此:指即使岁月流逝,树木依然高耸挺拔。
倩何人唤取: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红巾翠袖:古代女子的服饰。
揾英雄泪:指擦去英雄的泪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感慨。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所提到的赏析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词的开头描写了作者楼船所见的壮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其次,作者通过描写远山的形态,表达自己的忧愁和愤恨之情,使得整个词的情感更加鲜明。同时,文章提到了作者在词中的移情及物手法,成功地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景物的描述体现出来,从而使得整个词篇生动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作者虽然为佚名,但据学者考证,辛弃疾很可能就是这首词的创作者。《水龙吟》与这首词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展现了辛弃疾高度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思想。
因此,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感人至深的情感和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也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水龙吟》是一首由佚名所作的宋词,但很多学者认为这首词是由辛弃疾所作。而《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就与辛弃疾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辛弃疾在南归后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机会,直到他成为东安抚司参议官才有了一些小小的职位。但他内心的壮志并没有因此而妥协,反而更加热血澎湃。在一次登上建康的赏心亭,远望祖国山川,辛弃疾感慨万分,深深地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的命运。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水龙吟》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寄托了自己的抱负。
据说,《水龙吟》一词的创作年代并不确定,有的认为是在辛弃疾任通判时(1168-1170年)所作,并非辛弃疾任东安抚参议官期间(1174年)所作。无论哪种说法,在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中都有了一定的积淀。
《水龙吟》是一首感情真挚、抒发哀思的佳作,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它反映了辛弃疾个人命运的坎坷和家国情怀的激荡,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详情»
点评:
朱德才的这篇词《青玉案·元夕》可以说是他最负盛名的一篇稼轩早期词,也是一篇具有深刻含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杰出作品。
词的上阕从无际楚天和滚滚长江入手,展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国之恨和乡愁之思。接下来以“落日楼头”为开头,通过表现词人孤寂无依、郁闷难抑的形象,达到了情感亲切、意境深远的效果。整个上片以山水为背景,在雄浑和清丽中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和沉郁。
下片则采取了三个典故来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并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事展开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情感与思想的深度,更使整篇词蕴含了特殊的审美魅力。
在结尾处,朱德才写道:“天下英雄尽入归,红军过后都成灰”,表达了自己莫大的失落和悲伤,也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无情以及历史的沧桑。在整篇词中,朱德才将艺术和思辨深度融合,以其独特的境界和技法,塑造了一个充满深情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形象,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杰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点评详情»
译文及注释:
- 秋空(qiū kōng):指秋天的天空。
- 凄凉(qī liáng):寂寞冷落的样子。
- 冷清(lěng qīng):寂静冷落的样子。
- 江水(jiāng shuǐ):指江上的水流。
- 远飞离群(yuǎn fēi lí qún):指远离同伴独自飞行。
- 思乡游子(sī xiāng yóu zǐ):留恋家乡的游子。
- 宝刀(bǎo dāo):指辛弃疾的佩剑。
- 领会(lǐng huì):理解、领悟。
- 张翰(zhāng hàn):唐代著名的诗人。
- 刘备(liú bèi):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 许氾(xǔ fán):东汉末年的军阀。
- 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比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