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译文及注释: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离别的人渐渐疏远,亲近的人日渐亲近。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走出城门直视,只见丘陵和坟墓。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古墓被耕作为田地,松柏被砍伐为柴火。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白杨树多悲凉的风声,萧萧声中令人感到忧伤!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想回到故乡的门户,但想回去却无从归路。
注释:
注释:
1. 疏:日渐远离。
2. 亲:日渐亲近。
3. 出郭门:从城门出去。
4. 丘与坟:指墓地。
5. 犁为田:指古墓被耕种,失去了原本的尊严。
6. 松柏摧为薪:指古墓中的松柏被砍伐,用作柴火。
7. 白杨:指白杨树,因为树叶形状像手掌,风吹时会发出悲鸣声。
8. 萧萧:形容风声。
9. 思还故里闾:思念故乡的街巷。
10. 欲归道无因:想回家却无路可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第十四首《去者日以疏》的鉴赏价值。
《去者日以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四篇,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游子在路上看到墓地,引发出他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和对世间险恶的感受。从题材范围、艺术境界以至语言风格看来,这首诗和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非常相似,都表达了游子离乡漂泊的心情和对人生一路的压力和磨难的反思。但是,《去者日以疏》更加激烈地抒发了游子无法回归故土的绝望感,使整篇诗更具哀婉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却又富有深情。诗人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看遍沧桑后,却道生命长”、“落叶知多少,寒鸦不堪听”,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探索。同时,由于诗人的掷地有声和含蓄入微,使得这首诗既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也有直击人心的细腻感受,是一篇情感真挚、富有哲思的佳作。
此外,《去者日以疏》还给我们带来了对生死存亡问题的思考。诗人通过游子的眼睛,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无力和渺小。他认为人生如寄,荣枯变幻,呼唤着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观以及最终归宿的问题。作者借用墓地和年老色衰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短促的现实,警示人们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去者日以疏》是一篇反应游子离乡漂泊、探寻人生意义和生死存亡问题的佳作。其语言简洁、富有象征,所表达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使其成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 模糊(móhú):不清楚明白。
- 幻灭(huàn miè):像幻像一样消失,指希望、梦想等破灭。
- 亲切(qīnqiè):对人对事感到亲密、熟悉的感觉。
- 怆恻(chuàng tì):悲恸、哀怨。
- 存亡(cúnwáng):生死、死活。
- 平耕(píng gēng):平整成坦坦荡荡的耕地。
- 松柏(sōng b?i):松树和柏树。
- 禾薪(hé xīn):庄稼秸秆,指被摧毁后变成的庄稼垃圾。
- 萧萧(xiāo xiāo):形容风声、哭声、哀鸣声等细微、凄凉。
- 肃杀(sù shā):肃穆而凄厉,指阴森的气氛。
- 游子(yóu zǐ):离乡背井到外地或外国生活、旅游者,也指已在外地或外国生活、旅游的人。
- 触目惊心(chù mù jīng xīn):看到令人震惊、痛心的事情。
- 乱离(luàn lí):动荡分裂。
- 骨肉团圆(gǔ ròu tuán yuán):家人团聚、亲情融洽,特指离散多年的家人重逢的场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