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译文及注释:
青青河畔的草,像绵绵思念着远方的道路。
远方的路程难以想象,曾经在梦中见过。
梦中的景象就在我身旁,却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异乡。
异乡的县城各不相同,辗转却无缘相见。
枯萎的桑树知道天气的变化,海水也知道天气的寒暖。
回到家门,各自照顾自己,谁肯相互倾诉。
客人从远方来,留下了双鲤鱼作为礼物。
叫孩子烹煮鲤鱼,里面有一尺长的素书。
长时间跪着读素书,书中内容究竟如何。
上面写着增加餐食,下面写着长久相思之情。
注释:
青青河畔草:形容河边的草很绿。
绵绵思远道:心中不断思念远方的路程。
远道不可思:路途遥远难以想象。
宿昔梦见之:曾经在梦中见过。
梦见在我傍:梦中感觉很亲近。
忽觉在他乡:醒来后却发现在异乡。
他乡各异县:异乡的地方各有不同。
辗转不相见:经过多次转移,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枯桑知天风:枯萎的桑树知道天气的变化。
海水知天寒:海水感知到天气的寒冷。
入门各自媚:进门后各自讨好。
谁肯相为言:没有人愿意交谈。
客从远方来:客人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留下两条鲤鱼给我。
呼儿烹鲤鱼:叫孩子烹鱼。
中有尺素书:书中夹着一尺长的素色书信。
长跪读素书:长时间跪着读书信。
书中竟何如:书信中写了些什么。
上言加餐食:信中提到要请客吃饭。
下言长相忆:信中说要长久地怀念对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诗歌叫做《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乐府诗,也被称为“饮马行”。这首诗以抒情主题为中心,描绘了一个怀念远方恋人的女子的内心世界。作者名字不详,但这首诗体现了他深刻的情感和敏锐的感知力。
这首诗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从诗歌的开头,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变化与幻化。由青青绵绵的青草而引起对远方征人缠绵不断的情思,但是“远道不可思”,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变化迷离,又带有一种神秘感和传奇色彩。
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总之,《饮马长城窟行》揭示了一个女子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幻境与现实的交替、虚实相间的故事叙述以及情感倾诉,打动了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它也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让读者领略到了唐朝文学之美。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绵绵:形容连绵不断的样子。在这里有双重含义,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草而引起对远方征人缠绵不断的情思。远道:即“远方”。
2. 远道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话是说征人经历了多次辗转征程,再想念也是徒劳。
3. 宿昔:一作“夙昔”,指昨晚。《广雅》中记载:“昔”意为夜。
4. “梦见”两句:刚才还在梦中,梦里他就在我的身边,醒来之后,原来是南柯一梦。
5. 展转:同“辗转”。不相见:一作“不可见”。
6. “枯桑”两句:枯萎的桑树虽然没有叶子,但仍能感受到风吹拂;海水虽然没有结冰,但仍能感受到天气变冷。比喻远方的人即使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孤苦、思念之情。闻一多在《乐府诗笺》中解释道:“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枯桑指落叶的桑树。
7. “入门”两句:别人回到家中,只顾着和自己的家人亲热,谁会来安慰我呢?媚指爱。《广雅》中记载:“言”意为问。
8. 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用木函,并将其刻成两块鱼形木板,一个盖子,一个底座,故称为“双鲤鱼”。古代使用鱼来象征书信是一种比喻。
9. 烹鲤鱼:实际上不能用来烹饪鱼,诗人为了生动而故弄玄虚。烹即是煮。
10. 尺素书:指书信。古代写信时用帛或木板制成,其长度都不超过尺寸,所以称为“尺素”或“尺牍”。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开信封取出信纸。长跪是古人一种跪坐姿势。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