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及注释:
欧阳子在夜晚读书,听到从西南方传来的声音,感到惊恐,说:“真奇怪!”一开始声音轻柔,像雨滴落在树叶上,突然变得汹涌澎湃,像夜晚的波涛惊醒了人们,风雨突然袭来。声音碰到物体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像金铁相撞;又像军队赶往战场,急速奔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的行动声。欧阳子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说:“星月明亮,天空中有明河,四周没有人声,声音来自树林中。”
欧阳子说:“哎呀,真悲哀!这是秋天的声音,为什么会出现呢?因为秋天的景象是这样的:颜色暗淡,烟雾缭绕;天空清澈明亮,阳光晶莹;气温寒冷,刺骨人的肌骨;感觉萧条,山川寂静。因此,它的声音是凄凄切切的,呼喊着愤怒和悲伤。草木茂盛,争夺生长空间,美丽的树木繁茂,令人愉悦;但是,一旦被风吹拂,颜色就会改变,树叶也会脱落。这是因为秋天的气息仍然残留。秋天是刑官,代表阴;也是战争的象征,使用金属,这是天地之气的正义,常常以肃杀为心。天对万物,春天生长,秋天成熟。在音乐中,商音代表西方的声音,夷音代表七月的音律。商音代表伤害,物体老化时会感到悲伤;夷音代表战争,物体过度生长时需要被杀死。”
“哎呀!草木没有感情,有时会凋零。人类是有灵性的动物;百忧感动他们的心灵,万事劳累他们的身体;当他们内心有所动摇时,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影响。更何况,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应对某些事情时,他们会感到忧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智慧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忧虑。他们应该像枯木一样,不要争夺荣耀;像黑暗中的星星一样,不要失去自己的本质。为什么要与草木争夺荣耀,而不是像金石一样坚强?我们应该思考谁是罪犯,而不是责怪秋天的声音!”
童子没有回答,低头睡着了。只听到四周虫子的声音,像是在帮助欧阳子叹息。
注释:
重点词汇注释:
1. 悚然:惊恐不安的样子。
2. 淅沥:细小的雨点声。
3. 萧飒:风声呼啸的样子。
4. 砰湃:声音大而有力的样子。
5. 衔枚疾走:形容士兵急速奔跑的样子。
6. 星月皎洁:形容夜晚月亮和星星很明亮。
7. 烟霏云敛:形容秋天天气阴沉,云雾缭绕。
8. 栗冽:形容寒冷刺骨的样子。
9. 萧条:形容景象凄凉,寂寥无人的样子。
10. 商声:古代音乐中的一种音调,主要用于西方音乐。
11. 夷:古代音乐中的一种音调,主要用于七月的音乐。
12. 肃杀:严肃而有杀气的样子。
13. 刑官: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刑罚和监狱管理。
14. 阴: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阴阳概念,代表阴暗、寒冷、消极等。
15. 金:古代五行哲学中的一种元素,代表刚强、坚硬、有力等。
16. 肃杀而为心:指秋天的气息严肃而有杀气,代表秋天的特点。
17. 商:伤,指物品老化、凋零的样子。
18. 夷:戮,指物品过盛而需要被削弱的样子。
19. 槁木:指枯萎的树木。
20. 黟然黑:指黑暗、阴沉的样子。
21. 戕贼:指杀害、破坏的人或事物。
22. 唧唧:虫子发出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是一篇赏析佚名作品的文章。文章主要以描绘秋天的声音为线索,分别探讨了“有声之秋”和“无声之秋”的主题。
文章开头就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通过作者欧阳修听到的奇特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季这个季节的肃杀与凄凉,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了“有声之秋”的主题。
接下来,文章通过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变化的描述,探讨了生命的消逝与时间的流逝。在这里,“有声之秋”突然转化成了“无声之秋”,通过草木凋谢与人事悲凉来展现秋天的另一个层面,并传达出作者对死亡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最后,文章将主题指向了人生境遇和社会状况。作者认为,每个人身上的伤痕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不应该单纯地将所有的不幸归咎于时间的流逝或是秋天的到来。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我反省,找到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文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描绘出秋天的肃杀与凄凉的同时,通过对时间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传递出一种清奇深邃的哲学意味,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赏析详情»
写作背景:
出自《欧阳文衡集》的《秋声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然而这篇文言文的背景却与作者本人并非毫无关系。事实上,据文中介绍,作者在撰写此文时已经年过半百三十岁,正值宋仁宗嘉佑四年。尽管此时欧阳修已经身居高位,但他内心深处却难以消除的是屡次被贬为官场阴险、黑暗等不良环境所污染的隐痛。面对国家日益衰弱既有改革又走向死胡同的现实,欧阳修对政治和社会时局的失望、心情的郁结让他感到无从下手,于是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文章开篇就描绘了一场奇怪的声音,这声音令欧阳修不禁悚然而想起秋天的季节。接着文章通过描述秋季的景色、气候、风光等方式,表达了欧阳修内心的感触和情感。在这个季节里,雨水、风声、秋风凋敝、草木凋零,人们也因为劳作的辛苦和时光的流逝而感到沉重和惆怅。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是一种寂静、凄美和绚烂的季节,他这样描述道:“秋,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可以看出,《秋声赋》所表达的情感并非单纯的对季节景色的描摹,更多地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慨。在这篇文中,欧阳修通过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和无奈,表达了对时局和生命的反思和深刻的认识。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他传递出一种对人世间依然美好与坚守信仰的启示和感悟,并进一步呼唤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因此,《秋声赋》不仅是一篇有关季节景色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抒发情感、探索哲理的文学经典。
写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 - 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夜里 - 夜晚的时间
从西南方向传来 - 声音来自西南方向
悚然 - 因恐惧或不安产生战栗感
奇怪啊! - 惊异的表示语气
淅淅沥沥的雨声 - 细小、细碎的雨滴发出的声响
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 - 风吹过树叶时发出的沙沙响声
汹涌澎湃 - 形容水流奔腾汹涌澎湃的样子
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 形容暴雨天气,或形容灾难来临的情景
金属撞击的声音 - 类似金属敲击的声音
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 - 军队行军时士兵口中咬着箭带等物,以备遭敌军袭击时抽箭射敌,所发出的嘶喊声
号令声 - 指指挥官下达的口令
人马行进的声音 - 按蹄声和脚步声区分,表示人与马同时移动的声音
童子 - 指家中的年轻男仆
皎皎 - 形容月色明亮清晰
灿烂 - 形容光彩耀眼、美好辉煌
浩瀚 - 广大、辽阔
银河 - 银河系,天空中的星系之一
高悬中天 - 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中
秋声 - 秋天的声音
色调暗淡、烟飞云收 - 形容秋季天气阴沉,雾气缭绕
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 - 描绘秋天的天空清新明亮
气候寒冷、刺人肌骨 - 形容秋季天气寒冷
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 形容秋季景色清幽冷峻
凄凄切切 - 形容声音凄厉、哀怨
呼号 - 号哭、大声叫喊
发生迅猛,不可遏止 - 形容声音突然变得强大且无法抑制
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 - 形容秋天的草木依旧茂盛
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 - 形容秋季树木依然郁郁葱葱,给人带来愉悦感
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 描述秋季植被逐渐凋零
折断枝叶、凋落花草 - 形容秋天自然环境的残酷与无情
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 指由自然界中的物体和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力量
注:本段文言知识文章内容来源于《欧阳文衡集》中的《秋声赋》。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知识:
本篇文言知识文章的主题是“通假字、异义词和一词多义”。
古代文字繁琐,通假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假字是形近字之间互换使用的字,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却有相同的读音和意义。比如,“砰湃”通“澎湃”,都指波涛汹涌的样子。
另外,古今字义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兵”古代指军队,而今天则通常指士兵;“天”古代指自然,而今天则专指天空和宗教神明。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在阅读古代文字时需要注意这些差异。
一些词语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已经,……以后”可以解释为“既物既老而悲伤”,“将军既帝室之胄”等。同样地,“全,都”可以解释为“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此外,一些单词也具有多种含义。例如,“金铁皆鸣”中的“金铁”在古代指兵器,而今天指的是金属名;“中”古代指内心,而今天则是一个方位名词。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在历史文献的阅读中,需要注重理解这些通假字、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语境。
文言知识详情»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文论、小说、散文、词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