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译文及注释:
上山采摘蘼芜,下山遇见故夫。
长时间跪拜问故夫,新人又如何?
新人虽然说好话,但不如故人美丽。
虽然相貌相似,但手爪不一样。
新人从门进来,故人从门外离去。
新人织纺绸缎,故人织纺素布。
织纺一天能织一匹绸缎,织纺五丈余的素布。
将绸缎和素布比较,新人不如故人。
注释:
采蘼芜:蘼芜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古人常用来比喻难得之物。
故夫:指已故的丈夫。
长跪:长时间跪拜。
姝:美丽。
手爪:手指和手掌。
閤:指房间的门。
织缣:织丝绸。
织素:织白布。
一匹:指一匹丝绸。
五丈余:指五丈多一点。
比:比较。
新人不如故:新的丈夫不如已故的丈夫。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所反映的是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观念和妇女地位低下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诗歌通过对弃妇和故夫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弃妇的无限委屈和故夫的念旧,暗示了男性喜新厌旧、轻视女性价值的问题。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巧妙地通过故夫和故人互诉衷肠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庭破裂后的心灵变化和感情分离。在弃妇打听“新人”的情况时使用了一个“复”字,深刻地表现出弃妇心中的无限委屈怨恨。而故夫则回答:“容颜不如你,手脚更不如你麻利。”这句话又让人感受到了男性对于女性价值的轻视和忽视。
尽管诗歌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作者通过隐晦的方式传递出了弃妇的不幸命运以及对弃妇的同情和关注。此外,诗歌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诗歌中来,感受到细节之处所渗透的哲理。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快,句句韵脚通顺,体现了劝人悔过、道德警示的宣传口吻。
总之,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通过对弃妇和故夫之间的对话表现了男性喜新厌旧和轻视女性价值的问题,以及家庭破裂后的心灵变化和感情分离。
鉴赏详情»
赏析:
妇”娶入门来,虽然“颜色类相似”,但是却比不过“故人”的姿色。这样的描写表现了男性喜新厌旧、轻视女性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弃妇询问新妇的情况,暗示了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工艺技能拥有更多的价值和尊重。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快,一共四句,句句韵脚通顺,体现了劝人悔过、道德警示的宣传口吻;同时也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形象地描述了离异之后的夫妇之间的心态变化,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与精彩的内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经验和人生的哲理。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登上山中采蘼芜,下山偶遇前时夫。故人长跪问故夫:“你的新妻怎么样?”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好。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新人从门娶回家,你从小门离开我。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采蘼芜】:蘼芜(mén wú)是一种水生植物,一般指采集山中的名贵草药。
【故人】:旧时称呼朋友、熟人的方式之一。
【故夫】:已故的丈夫。
【长跪】:长时间跪拜。
【美貌虽然也相近】:新妻与故人相貌相似。
【纺织技巧】:指女性的手工艺技能。
【从门】:指正门,即大门。
【小门】:侧门或后门。
【织黄绢】:黄色的丝织品。
【织白素】:白色的粗布或丝织品。
【白素五丈更有余】:指故人的织布技能比新妻高明,生产出来的纺织品数量也多。
该段文字描述了一位女子与她已故丈夫的对话。女子仍然怀念着她的丈夫,并询问他的新妻怎样。丈夫说他的新妻虽然也漂亮,但与女子相比较,纺织技巧差远了。女子可以制作白素这样的粗布或丝织品,而新妻只会制作黄绢。故人所制作的白素数量比新妻制作的黄绢要多,因此故人认为自己的新妻不如女子。该段文字表达了尊重和称赞女性手工艺技能的意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尊重劳动、手工艺的传统价值观念。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