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拼音译文赏析

  • chuī
    diào
  • [
    táng
    ]
    bái
  • lín
    shuǐ
    cháng
    xiào
    shí
    nián
    chū
    sān
    dēng
    jiǎ
    chéng
    míng
  • shēng
    duō
    biàn
    huà
    wài
    shì
    yǒu
    yíng
    jīn
    lái
    bàn
    jiāng
    sǒu
    shā
    tóu
    zuò
    diào

原文: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译文及注释
临水一长啸,忽然想起十年前。三次登上甲乙科举的考场,一次进入皇宫承明殿。人生经历多变,外界事物有盈有虚。如今与江边老人为伴,坐在沙头垂钓。
注释:
临水:来到水边。
一长啸:长声呼喊。
忽思:突然想起。
十年初:十年前的时候。
三登甲乙第:三次考中进士,进入甲乙等第。
一入承明庐:一次入朝担任官职,进入承明殿。
浮生:人生。
多变化:变幻无常。
外事:指社会上的事情。
有盈虚:有得有失。
今来:现在来到。
伴江叟:与江边的老人为伴。
沙头:沙滩边。
坐钓鱼:坐在那里钓鱼。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以下是根据给出内容整理补充的注释: 1. “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作者以“临水”形容自己居住在江边的景象,“江叟”则指作者所相处的老人,二者都暗示了作者居住的地方。 2. “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这里是指高中编制的职务等级,以甲乙等级衡量,表示出作者希望有一个较高的官职。 3. “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这里是指作者希望能够进入皇帝的府邸,成为皇帝身边的官员。 4. “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这些词都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见解,暗示人生短暂,而外在的世事和内心的满足都是瞬息即逝的。 注释详情»


赏析
《临水一长啸》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诗歌通过描绘诗人在江边垂钓时对于自己曾经的荣耀和现实生活的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与追求心理平衡的努力。 作者佚名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苦闷。他借助临水垂钓的场景,将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对于外界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向读者展示了一位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诗歌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了人生旅途的变化,从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到世事盈虚,将人生历程的种种波折尽在一声长啸之中,显现出诗人对于人生的豁达与洒脱。但是江州之贬却时刻折磨着他,即使临水垂钓时也挥之不去,“忽思”一语正是诗人内心状态的真切表现。 诗歌颔联“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则是对前期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对贬谪所受精神创伤的反衬。这种美好的回忆已经带有浓浓的苦涩味了。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写出了他对于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并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出世思想。 最后,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几分达观。读完这首诗,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历程的思考和内心的煎熬,以及他在苦涩和追求中寻求到的坚韧与豁达。 赏析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