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译文及注释:
佳辰:美好的时光;强饮:痛饮;食犹寒:饮食仍然冷;隐几:隐居的小屋;萧条:寂寞;戴鹖冠:戴着鹖冠。
春水船:春天的水上交通工具;如天上坐:像坐在天上一样;老年花:开在晚年的花朵;雾中看:看起来像是在雾中。
娟娟:轻盈的样子;戏蝶:玩耍的蝴蝶;过闲幔:飞过窗帘;片片:一片一片的;轻鸥:轻盈的海鸥;下急湍:落在急流中。
云白:白色的云朵;山青:青色的山峦;万余里:数千里;愁看:忧愁地看着;直北:正北方向;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注释:
佳辰:美好的时光。
强饮:强迫自己喝酒。
犹寒:仍然寒冷。
隐几:隐居的小屋。
萧条:寂寞凄凉。
戴鹖冠:戴着鹖鸟羽毛制成的帽子。
春水船:春天里的水上交通工具。
老年花:指梅花,因为梅花在寒冬中开放,象征老年人仍然有生命力。
娟娟:形容蝴蝶飞舞的样子。
闲幔:指窗帘。
片片:形容鸥鸟的数量。
轻鸥:指白鹭。
急湍:急流。
云白山青:形容山色。
直北:正北方向。
长安:唐朝的都城。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u2 ji1),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lǐ),蓦然生愁。
注释:
1.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指阳历每年的1月5日或6日。
2. 乌几:一种木制储物架,通常用于家庭存放物品。
3. 破旧:形容破损、陈旧。
4. 褐色(hè sè):深棕色。
5. 漂荡(piao1 dang4):随江水波动而摇晃。
6. 昏蒙(hūn méng):视力模糊。
7. 隔(gé):分隔开,阻隔。
8. 蝶鸥(dié ōu):指蝴蝶和海鸥,在此处用作自由自在的比喻。
9. 潭州(tán zhōu):今湖南岳阳境内的潭江,唐代为郡治所在地。
10. 长安(zhǎng ān):古都,唐代的国都,今天的西安。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的这首诗《寒食帖》是他在唐代写成的,诗中所述的“寒食”即指冷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此节日始于春秋时期,源于古人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杜甫创作《寒食帖》时,正值寒食节即将到来。他在这篇诗中用诗情画意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寒食节的风俗和习惯。诗中描述了节日的禁烟火和只吃冷食的规定,以及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的感受和情绪。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禁烟、冷餐的场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友的思念。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古人的风俗和民俗文化。
杜甫的《寒食帖》不仅反映了古代习俗和情感,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人的关注和思考。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杜甫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感染力,至今依然被后人广为传诵。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70年春所写,表达了他暮年落泊江湖却依然关心唐朝安危的思想感情。诗中主题明确,情感真挚,构思精巧,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整首诗通过杜甫的亲身经历,将舟居之景与作者内心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首联由“佳辰强饮食犹寒,拔剑四顾心茫然”开篇,余音袅袅,令人心生感慨。从首句“佳辰强饮食犹寒”中,可以看出诗人飘泊流离的境遇和此刻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强饮”传递出的勉力过日的决心也不难让人感到深深的同情。第二句“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剑是寂寞、无助与苦闷的象征,四顾表明生活的不顺与无奈。这样的描写展示了一个颓废、沉重、迷茫的老者形象,令人不由得为其忧心忡忡。
第二联“悠悠生死别经年,而今又逢故国伤心”呼应了首联,也是全诗的转折点。这两句犹如一副画面,描绘出诗人舟中的孤独形象,也表达了他对于祖国的牵挂和追思之情。“生死别经年”展现了离别多年、五味杂陈的心情,“故国伤心”更是惨然苦涩。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凄怆,在言简意赅的文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联“岭上开花遇上雨,水边黄莺叫衰翁”通过写景,将老去的诗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恒久。从文化、意境、艺术等层面来看,这一联尤其精彩,令人流连忘返。其中“衰翁”二字以巧妙的方式将自己与诗人融为一体,来表达作者对自己衰老身体的逼近感以及他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无奈。
总之,这首诗不仅是杜甫晚年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它表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表达了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思念。杜甫通过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使得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博大与情感的深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爱惜时间,更加关注家国天下的未来。
鉴赏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