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江边阁 / 后西阁》拼音译文赏析

  • 宿
    jiāng
    biān
    /
    hòu
    西
  • [
    táng
    ]
  • míng
    yán
    shān
    jìng
    gāo
    zhaī
    shuǐ
    mén
  • báo
    yún
    yán
    宿
    yuè
    làng
    zhōng
    fān
  • guàn
    zhuī
    feī
    jìng
    chái
    láng
    shí
    xuān
  • mián
    yōu
    zhàn
    zhèng
    qián
    kūn

原文: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相关标签:忧国忧民写景

译文及注释
暝色:傍晚的颜色;延:延伸;山径:山间小路。汉字译文:傍晚的颜色延伸到山间小路上。

高斋:高楼的阁楼;次:次于;水门:水边的门。汉字译文:在高楼的阁楼上,次于水边的门。

薄云:薄薄的云彩;岩际:山石之间;宿:过夜。汉字译文:薄薄的云彩在山石之间,过夜。

孤月:孤独的月亮;浪中:水波之中;翻:翻滚。汉字译文:孤独的月亮在水波之中翻滚。

鹳鹤:白鹭和仙鹤;追飞:追逐飞行;静:安静。汉字译文:白鹭和仙鹤追逐飞行,安静。

豺狼:豺狼;得食:得到食物;喧:喧闹。汉字译文:豺狼得到食物,喧闹。

不眠:不睡觉;忧:忧虑;战伐:战争。汉字译文:不睡觉,忧虑战争。

无力:没有力量;正:正是;乾坤:天地。汉字译文:没有力量,正是天地。
注释:
暝色:傍晚时分的暗色。

延山径:延伸在山间的小路。

高斋:高处的书房。

次水门:次要的水门,指在水门旁边的房间。

薄云:薄薄的云层。

岩际:岩石之间。

孤月:孤独的月亮。

浪中翻:波浪中翻滚。

鹳鹤:指白鹭和灰鹤等鸟类。

豺狼:豺狼是猛兽的代表。

得食喧:因为得到食物而喧哗不止。

不眠:不睡觉。

忧战伐:担忧战争和征伐。

无力:没有能力。

正乾坤:指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1. 佚名:指诗中的作者。 2. 高斋:指梁昭明在襄阳城内所造的一处高楼,用于收藏文集。后来成为文人雅士聚居之地,故称“高斋”。次舍:指与高斋相邻的旅馆或客房。 3. 凤凰门:指凤凰山下的一片平原,古时作战后常设立营帐休整军队。 4. 孤月:指孤单的月亮,常常是诗人心情的象征。 5. 鹳、鹅:都是鸟类,但性情截然不同。其中鹳被认为是高贵、威武的象征,而鹅则被视为庸俗、愚蠢的代表。 6. 豺狼:表示凶猛的野兽,喜欢追逐和攻击无辜的小动物,以此形容残酷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7. 夜不眠以至曙:表示在紧张激烈的战争时期,即使在夜晚也不得安宁,直到天明才能松口气。处战伐之世,务收英雄:表示在战乱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被衡量于其战斗力和英勇表现。 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66年,杜甫已近花甲之年,他移居到了夔州。一开始,他寓居在山中的客堂中,直到秋日,他决定搬到西阁。这首诗就是在他移居之前,夜宿西阁时所想所见所感。 在那个时代,诗人常常选择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夔州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历史也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而杜甫对于巨大的社会变动非常敏感,他的作品从不缺乏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达。这次的移居,既是因为隐居的人生理念,更是因为对于时局的担忧。荒芜的山林、暮色中的江水,这些景象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担忧。 在移居前的那个晚上,杜甫夜宿西阁,凝神观察,倾听声音,寻找灵感。他看到了远处山林散发出的微光,听到了远处鱼翻江水的声响,感受到了夜幕下的孤独和漠然,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这首诗就是在体验这些美景、思考人生、感悟社会后创作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生哲学的理解,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独特认识和思考。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此篇文章描述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的鉴赏。全诗共8句,分为颔联和颈联两部分。 在前四句颔联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夜宿在阁前,远望天际的情景,通过“延”字的运用,将暮色与山径联接起来,彰显出暝色经过山径而来的逼近之感。同时,“高斋”一句则表达出诗人所处的位置居高临下,瞭望长江瞿塘关的意境。 接着的颈联表现了诗人对于初夜江上景色的感悟和赞叹。他欣赏着江水、山容,同时也感受到了夜幕下孤独和漠然的情感。其中,“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这一名句,以生动而质朴的语言,刻画出了薄云缭绕在岩腹上,月亮在江面上翻滚的绝美画面。这两句诗不仅体现出诗人对于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受,也表达出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理感悟。同时,它还展现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流淌的那份静谧、孤独和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基础,通过画面式的描绘和抒情性的表达,向读者传达出一种寂静、无垠、荡气回肠的景象与心境。它也是唐代诗歌中代表作之一,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赏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