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译文及注释: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汉字译文:
花开在高楼附近,伤害了客人的心情,万方艰难才能登上这里。
锦江的春色展现在天地之间,玉垒上的浮云变幻着古今。
北极的朝廷永远不会改变,西山的寇盗也无法侵犯。
可怜的后主回到祠庙,日暮时只能吟唱《梁甫吟》来消磨时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直接翻译为“高楼旁边繁花盛开,我这个离开故乡的人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难过”。
2. 锦江:即濯锦江,是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因为成都出产的锦绣品种繁多,在濯锦江中漂洗后色泽更加鲜明,所以命名为濯锦江。
3. 玉垒浮云变古今:这句话在表达政局的不稳定和人生的多舛,捉摸不定,就像山上的浮云一样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玉垒是四川灌县西北的一座山,这里的“变古今”则是指古今变幻无常。
4.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两句话表达了唐朝政权的稳固和吐蕃的征伐必败。北极星不会改变方向,唐朝也不会有大的变革,而且吐蕃的侵略也不会得逞。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天所写,当时他已经在四川客居第五个年头了。在这一年的正月,官军成功收复了河南和河北,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十月,吐蕃却攻陷了长安,立了傀儡,并改变了年号,导致唐代宗不得不逃离陕州。而不久之后,郭子仪收复了京师,为失地重夺提供了希望。可是,在这艰难的时刻,吐蕃又破坏了松、维、保等州并开始攻陷剑南和西山诸州。这时,杜甫登高远眺,看到了多灾多难的景象,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诗及其背景描述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势,反映了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境以及人民的疾苦。官僚特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频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发展,而吐蕃的入侵更是加重了唐朝的危机。杜甫作为一位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他深刻的历史意识。他通过山水的描绘、自然景象的赞美和政治现实的批判,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背景相融合,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可以说,这首诗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永恒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名篇,全诗通过诗人登楼所见,抒发出对于世道动荡和国家忧患的关切和哀思。
首联中,“万方多难”是这个时代的总体写照,“花伤客心”更是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痛苦。身处异乡的诗人登高远眺,不禁心生感慨,愁肠百结。这一反常现象的描写,为全诗抒情打下基调。
颔联中,诗人所见的天地间万物被伟大的山河环抱着,锦江、玉垒之景展现出唐朝的盛世风光。但诗人顿感心痛,因为他所看到的并不只是美景,而是与此同时发生的国故沉吟。上句提及空间,下句在时间上作出遐思,将历史和当下相连接,展现出诗人饱含深情的爱国心和对民族的光辉历程的怀念之情。
颈联则聚焦于政治状况。大唐的政权已经坐稳了北极之星的位置,却又被寇盗所对抗,为祖国的动荡不安而心痛。句中“终不改”一语,既是对历史的诠释,也是对未来的期望,表达出了诗人对大唐江山永固、走向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这首诗在语言、意象上塑造了丰富的形象,既有独特的个人感情,也抒发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家国的思念。它直接表达了杜甫关注时政和社会民生的忧深情怀,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国家复兴的愿景。这首《登高》以其浓缩的艺术性和深刻的社会性,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