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拼音译文赏析

  • kuáng
  • [
    táng
    ]
  • wàn
    qiáo
    西
    cǎo
    táng
    bǎi
    huā
    tán
    shuǐ
    cāng
    làng
  • fēng
    hán
    cuì
    juān
    juān
    jìng
    hóng
    rǎn
    rǎn
    xiāng
    (
    tōng
    xiǎo
    )
  • hòu
    rén
    shū
    duàn
    jué
    héng
    zhì
    liáng
  • tián
    gōu
    weí
    shū
    fàng
    xiào
    kuáng
    lǎo
    gēng
    kuáng

原文: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篠通:筱)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相关标签:写人写景

译文及注释
万里桥西有一座草堂,百花潭水就像沧浪江。
风吹着翠色的篠竹,婉转而幽静,雨淋湿了红色的莲花,香气袅袅。
曾经有一位富有的朋友写信来,但现在已经中断了联系,我常常饥饿,孩子们的脸色也很凄凉。
我只想填平沟壑,自嘲自己是个疯狂的老人。
注释:
万里桥西一草堂:指在长江流域的一个小村庄,草堂是指一座简陋的房子。

百花潭水即沧浪:百花潭是指一个湖泊,位于苏州城西南,与沧浪亭相邻。

风含翠篠娟娟净:篠指竹子,翠篠即翠绿的竹子。娟娟净指竹叶随风摇曳的样子。

雨裛红蕖冉冉香:裛指滴落,红蕖指荷花,冉冉香指荷花散发出的清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厚禄指丰厚的收入,故人指老朋友。书断绝指很久没有收到老朋友的来信。

恒饥稚子色凄凉:恒饥指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稚子指年幼的孩子。色凄凉指孩子的面容憔悴。

欲填沟壑唯疏放:填指填平,沟壑指贫困和困苦。疏放指不拘束,自由自在。

自笑狂夫老更狂:自嘲自己是个疯狂的老人,更加疯狂。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1. 万里桥:位于成都南门外,当年是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草堂就在它的西面。这里是杜甫隐居期间的生活场所之一。 2. 百花潭:位于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传说孔子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这里描绘的景物为: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红蕖为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则形容阵阵清香。 3. 厚禄故人:指朋友做了大官,关系因此疏远,书信来往也断绝了联系。 4. 恒饥:指长时间挨饿的状态,贫苦困顿。 5. 填沟壑:指穷困潦倒而死后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是对逝者的无奈和悲痛,也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6. 疏放:指疏远仕途,不再将仕途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倡导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7. 狂夫:自称狂夫是自我解嘲之意。这里既有不屈品节的意味,也表现了乐道安贫的精神境界。 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七律诗《狂夫》写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着眼于杜甫的人物形象。然而,诗意却先从杜甫的居住环境入手,通过描绘成都南门外的景色,展现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感悟和思考。他描述了万里桥、百花潭以及草堂的美景,隐喻自身心情的宁静和旷达。这样的写作手法既使诗作形式美感天成,又不失表现力和思想性。 首联的“即沧浪”三字,暗承《渔夫》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意境,点题“狂夫”之后,引导读者领会主旨。接下来一联描写的细雨细风更是将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自然景象巧妙地结合起来。翠竹轻摇,荷花娇艳,在微风拂过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得整篇诗作具有生动感,更为诗人心境的悠远和抒情的风雅增添了灵气和情趣。 至关重要的是,作者运用字词之功极为娴熟。比如“含”“裛”等形容微风吹拂时的感受的动词,既表现了清新宜人的景象,又营造出完美的感性氛围。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的语言运用恰到好处,婉转而不失深刻,既有写景的细致入微,也有对心境的多方面探索。 总之,这首诗作通过对成都南门外的万里桥、百花潭和草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意境和生活状态。既有诗意的丰富和思想的深邃,又有形式美感的优美和表现力的丰富。 赏析详情»


简析
这首诗是佚名所作,与其上一首诗一样,创作于760年夏天。前四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了草堂环境的幽美宜人,表现了人在自然中清静愉悦的心境。但接下来的五六句调转笔锋,用凄凉的情调描写了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的生活,而七八句表达了作者狂放自适的心境,并说明自己与仕途疏远。据《瀛奎律髓》所述,杜甫的七言律诗有150多首,像《江村》、《南邻》和《狂夫》这样的描写闲适郊野生活的诗篇仅有三篇。而这首诗的后四句,虽略带过于实际的色彩,却在与狂放自适的前两句形成对比时,突显出杜甫的傲骨嶙峋,体现了他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尽管杜甫常常自称贫寒,有些欠缺超然洒脱的情致,但从这首诗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人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简析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