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译文及注释: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
男儿:指成年男子。
封侯:指被封为诸侯,成为高官显贵。
战伐有功业:指在战争中有功劳。
焉能守旧丘:指不能安于平凡的生活。
召募赴蓟门:指被征召入伍,前往蓟门(今天津市蓟县)。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形容士兵们为了战争而花费巨资购买装备。
闾里:指故乡。
庶羞:指普通的酒菜。
含笑看吴钩:指士兵们在出征前,互相赠送武器并互相祝福。
东门营:指出征的军营。
河阳桥:指河北省河间市的河阳桥。
平沙列万幕:指在战场上搭建的帐篷。
中天悬明月:指月亮高挂在天空中。
悲笳:指悲壮的军乐器。
霍嫖姚:指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
高勋:指高贵的功勋。
貔虎士:指勇猛的士兵。
拔剑击大荒:指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玄冥北:指北方边境。
献凯日:指献俘凯旋的日子。
两蕃:指两个少数民族。
渔阳豪侠地:指渔阳地区的豪侠之士。
粳稻:指优质的稻米。
越罗与楚练:指越国的罗绸和楚国的练丝,都是高质量的丝绸。
主将位益崇:指主将的地位越来越高。
边人:指边境居民。
议者死路衢:指批评主将的人会被处死。
幽州骑:指幽州的骑兵。
河洛:指黄河和洛河。
恶名幸脱免:指避免了被人诬陷的恶名。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该段内容主要涉及杜甫的《前出塞》诗歌中的一些描写和意象的注释,具体如下:
1. “有”字含讽意:诗句“将军三十年深入虏庭,[有]功名还[有]官阶”的“有”字暗示了功名利禄和官阶地位所带来的罪恶本质。
2. “旧丘”和“蓟门”的解释:旧丘指老家,“蓟门”是出塞的地点,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于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3. 模仿《木兰诗》:诗句“东望都门信马归,[旧]巢[云]在千里同”的句法模仿了《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
4. “道周”的解释:指路旁。
5. “斑白”的意思:形容头发发白的老人。这里的“居上列”表示老人坐在上首的位置。
6. “酒酣”和“庶羞”的解释:酒酣指喝到一半的状态,“庶羞”即莱肴,老人送别时希望年轻人多吃点东西。
7. “别有赠”和“吴钩”的解释:别有赠指下文中的“吴钩”,是送给年轻人的宝刀。
8. “吴钩”的解释:吴钩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造的宝刀,后来成为宝刀名。这里形容年轻人深受老人重视,让他感到很开心。
9. “东门营”的解释:洛阳东面的军营,因为出征要经过东门,所以诗句中提到。
10. “河阳桥”的解释: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要津。
11. “大旗”的解释:是指大将所用的红旗,寓意着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这两句诗也因此被称为杜甫的名句,同时也化用了《诗经》的内容。
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写于唐代的诗歌《后出塞五首》通过一名军士的亲身经历,深刻反映了唐朝天宝年间“酿乱期”的历史真实,成为了描述当时应募士兵缺陷及职业军队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些诗歌中,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汉子,他本着为国效力的初衷,应募参军。诗歌通过描写他的动机和辞行盛况,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让读者对他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然而,在赴军途中,主人公目睹了蓟门军主将(安禄山)的骄横行径,以及朝廷对其的纵容和姑息。主人公曾有着功名万里雄心,但最终因眼前的局势所窒息,被迫只身脱逃。这种在特定环境下,因某些原因而放弃原有理想的情形,在唐代的诗歌中很少出现,因此,《后出塞五首》在此方面的描写尤其具有深刻性。
此外,这些诗歌还揭示了唐代社会制度漏洞、兵农分离的弊端及应募制度下兵士的特殊身份。虽然割据剧中时常出现“见钱眼开”的应募者,但在《后出塞五首》中,主人公是一个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这样的形象,通常更受到读者的同情、认可和敬意。
综上所述,《后出塞五首》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问题,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复杂的时代形象,并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涵盖了人性的多种表现,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唐代诗歌《后出塞五首》乃是在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叛唐之初当作而成的。当时,安禄山是唐朝亲信将领,但由于其好大喜功,以致被唐明皇过宠,形成养虎贻患的局面。安禄山反唐后,唐朝政府与官军纷纷奋起镇压,此刻整个帝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
《后出塞五首》的创作背景便是此种情景下所发生的事情。佚名作者通过诗歌,以一个脱身归来的士兵的自述为主线,大声疾呼地揭露了安禄山反唐的真相,并惊呼唐明皇要清醒过来,防患于未然。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更揭示了唐代社会制度漏洞、兵农分离的弊端及应募制度下兵士的特殊身份。主人公正是一个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但在赴军途中,他目睹了蓟门军主将(安禄山)的骄横行径,以及朝廷对其的纵容和姑息。这种在特定环境下因某些原因而放弃原有理想的情形,在唐代的诗歌中很少出现,因此,《后出塞五首》在此方面的描写尤其具有深刻性。
总体而言,《后出塞五首》的创作背景紧扣当时国家政治大事,通过反映严峻的历史现实,揭示社会弊端,表达人民愤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