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拼音译文赏析

  • chuī
    lǎo
    bié
  • [
    táng
    ]
  • jiāo
    weì
    níng
    jìng
    chuī
    lǎo
    ān
    sūn
    zhèn
    wáng
    jìn
    yān
    yòng
    shēn
    wán
  • tóu
    zhàng
    chū
    mén
    tóng
    xíng
    weí
    xīn
    suān
    xìng
    yǒu
    chǐ
    齿
    suǒ
    beī
    suǐ
    gān
  • nán
    ér
    jiè
    zhòu
    cháng
    bié
    shàng
    guān
    lǎo
    suì
    shàng
    dān
  • shú
    zhī
    shì
    bié
    qiě
    shāng
    hán
    guī
    hái
    wén
    quàn
    jiā
    cān
  • mén
    shèn
    jiān
    xìng
    yuán
    nán
    shì
    chéng
    xià
    zòng
    shí
    yóu
    kuān
  • rén
    shēng
    yǒu
    shuaī
    lǎo
    duān
    shào
    zhuàng
    chí
    huí
    jìng
    cháng
    tàn
  • wàn
    guó
    jìn
    zhēng
    shù
    fēng
    huǒ
    beì
    gāng
    luán
    shī
    cǎo
    xīng
    liú
    xiě
    chuān
    yuán
    dān
  • xiāng
    weí
    ān
    gǎn
    shàng
    pán
    huán
    jué
    péng
    shì
    rán
    cuī
    feì
    gān

原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相关标签:战争

译文及注释
四周没有平静,老年人无法安宁。子孙都已阵亡,如何独自完整。拄着拐杖出门,同行都是辛酸。幸好还有牙齿,但悲哀骨髓干瘪。男儿既然穿戴甲胄,向上官深深鞠躬告别。老妻躺在路边哭泣,岁末衣裳单薄。谁知道这是永别,还要忍受严寒之苦。这一去必定不会回来,还听到人们劝他多吃一点。土门墙壁坚固异常,即使穿过杏园也很难。情况与邺城下不同,即使死去也有宽广的空间。人生有离合,何必挑选衰老的时刻。回忆起年轻时的日子,迟迟回家,最终长叹一声。万国都在征战,烽火在山峦间燃烧。积尸成山,草木散发着腥臭味,流血染红了原野。哪里还有什么乐土,怎么还敢停留。放弃了草屋的住所,心肺肝脾都崩溃了。
注释:
四郊未宁静:指战乱不断,社会不安定。
垂老不得安:指作者年老体弱,无法安享晚年。
子孙阵亡尽:指作者的后代都已经死去。
焉用身独完:焉用,何用。意为何用一个人独自生存下去。
投杖出门去:指作者离开家园,四处流浪。
同行为辛酸:指作者的旅途充满艰辛和痛苦。
幸有牙齿存:指作者还有一口好牙齿,可以咀嚼食物。
所悲骨髓干:指作者身体虚弱,骨髓也已经干瘪。
男儿既介胄:指作者曾经是一名身披铠甲的勇士。
长揖别上官:指作者向上级官员行礼告别。
老妻卧路啼:指作者的妻子因为分离而悲伤哭泣。
岁暮衣裳单:指作者的衣服已经破旧不堪。
孰知是死别:指作者不知道这次离别是否是永别。
且复伤其寒:且复,还会。指作者的身体已经很虚弱,再次受到寒冷的伤害。
此去必不归:指作者认为自己再也回不到家乡了。
还闻劝加餐:指别人劝作者多吃点东西,以增加体力。
土门壁甚坚:指作者所在的地方城墙坚固。
杏园度亦难:指作者难以通过杏园。
势异邺城下:指作者所在的地方与邺城不同,情况不同。
纵死时犹宽:指即使死了也不会太痛苦。
人生有离合:指人生中有离别和相聚之分。
岂择衰老端:岂择,怎么会选择。指人生中不会选择老去的时候。
忆昔少壮日:指作者回忆起年轻时的日子。
迟回竟长叹:指作者回到家乡后,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
万国尽征戍:指各国都在进行战争,征召士兵。
烽火被冈峦:指战争中的烽火燃烧在山岭之间。
积尸草木腥:指战争中尸体堆积如山,草木腐烂发臭。
流血川原丹:指战争中的血流成河,川原染红。
何乡为乐土:何乡,何处。指哪里还有安乐的土地。
安敢尚盘桓:安敢,怎么敢。指作者不敢再停留在原地。
弃绝蓬室居:弃绝,离开。指作者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塌然摧肺肝:指作者的心肺已经崩溃,无法再承受痛苦。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注释: 1. 安平:安定平稳的生活状态。 2. 殉难:为某种事业而牺牲生命。 3. 苟全:委曲求全,让自己暂时保全不受损失。 4. 拐杖:用于支撑行走的杖子。 5. 辞别:告别。 6. 裤薄衣单:指穿着单薄的衣服。 7. 杏园镇:唐朝边境重镇。 8. 邺城之战:唐朝因皇位争夺而引发的战争。 9. 宽限:给予宽容和缓冲的时间或机会。 10. 离合悲欢:人生中各种离合和喜怒哀乐。 11. 烽火:战争引起的火光信号。 12. 尸骸:尸体和骨架。 13. 勤王杀敌:指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与尊严而奋斗杀敌。 14. 摧断肺肝:形容极度痛苦或绝望的感受。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唐朝面临着著名的安史之乱,安庆绪叛军已经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驻守了四年。景色风光依旧,而城中的军民却饥寒交迫,情势危急。 此时,郭子仪领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并与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一起进击攻打邺城。二十万兵力的围攻令安庆绪叛军陷入十分危急的境地,但昏庸的唐肃宗对于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不信任,只派了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诸军不相统属,加上粮草不足,让唐军士气低落。这种态势持续到次年春天,史思明的援军到达之后,唐军在邺城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郭子仪只能退保东都洛阳,而其他各节度使也逃回各自的镇守地。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新占领了洛阳。但幸运的是,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了河阳桥,这才阻止了安史军南下。为了扭转危局,唐朝迫切需要补充更多的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进行强行征募,甚至是老汉和老妇也被迫服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将进酒》。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于战士们的崇敬,同时也反映出人民因战争而身受苦难的现状。作者在诗中宣泄了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启发人们迎难而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垂老别》是一首描写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征兵情况下一位老翁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诗歌。诗歌运用语言明快,表现了老翁深重的悲思和内心复杂的矛盾变化。 整首诗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出唐朝在安史之乱中的战乱状态和百姓所处的悲苦命运。而老翁作为诗中主人公,可以看作是一个代表老年人、代表弱势群体的形象。他已经垂暮之年,但却不幸生活在这个战火纷飞、万民涂炭的年代,必须被强行征召入伍,离开自己的家园和亲人。 诗歌中“垂老不得安”的表述,流露出老翁深重的悲伤和无奈。但是老翁又不愿屈服于战争的压力,用“投杖出门去”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战争的抵抗和反抗。在做出选择之后,老翁颤巍巍地上前线,这一细节展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而同行的战士看到老翁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 在诗歌的结尾,老翁已经披上了戎装,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这句“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的描述中体现了老翁作为一个男子汉应有的刚毅和勇敢。整首诗歌运用了扣人心弦的笔触,将老翁心路历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垂老别》通过描写老翁的故事,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所带来的苦难和灾难表达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老翁的悲伤、内心的挣扎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歌既是对于历史的记录和反思,也是对于挣扎和抵抗的赞颂和呼唤。 赏析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